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發揮農產品國際貿易作用,深入實施農產品進口多元化戰略”,這一重要論述是對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的“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推動貨物貿易優化升級,加快建設貿易強國”目標任務在農業領域的細化落實和具體執行。
加快建設農業強國,充分發揮農產品國際貿易對于統籌做好糧食和重要農產品安全穩定供給的重要保障作用,既是堅決守牢糧食安全底線的應有之義,也是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守好“三農”基本盤的現實要求。
2022年我國糧食產量實現“十九連豐”,連續8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穩住了糧食安全這塊壓艙石。但受制于“人多地少水缺”的資源硬約束和國內生產成本持續攀升,今后我國農產品繼續穩產增產的難度會越來越大,外部糧源不可避免地成為滿足國內日益增長的糧食和重要農產品需求的有效途徑。為了統籌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保障好糧食安全這個“國之大者”,我國提出了“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新時期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其中的“適度進口”,不僅有利于減輕國內資源環境壓力,還有利于優化供給結構、彌補結構性短缺和調劑國內供求余缺。
近年來,隨著對國際市場和國外資源利用程度的加強,我國農產品貿易呈現出以下主要特征。
一是貿易總額持續快速增長,貿易規模位居世界前列。入世以來,我國農產品貿易規模保持快速增長。據世界貿易組織數據,2021年我國是全球最大農產品進口國(占全球農產品進口總額的12.4%)、第五大農產品出口國(占全球農產品出口總額的4.1%),農產品貿易總額居全球第二位(占全球農產品貿易總額的8.3%)。據中國海關總署數據,2001—2022年我國農產品貿易總額由279.2億美元增加到3343.2億美元,年均增長12.6%。
二是進口增速高于出口,貿易差額由順差轉為逆差。據中國海關總署數據,2022年我國農產品出口額和進口額分別為982.6億美元和2360.6億美元,與2001年相比分別年均增長9.0%和14.9%,農產品進口增速明顯快于出口增速。從2004年開始,我國農產品貿易由入世時50億美元左右的順差轉變為持續逆差,逆差額呈現不斷擴大態勢且2022年達到創紀錄的1378.0億美元。
三是農產品進口梯次增加,大宗農產品全面凈進口。入世以來,我國大豆、棉花和植物油進口持續高位增長,食糖和乳制品凈進口大幅增加,主要糧食作物均由凈出口轉變為凈進口且凈進口規模呈波動增長態勢,牛羊豬禽肉凈進口增勢較為強勁。特別值得關注的是,2022年我國小麥、玉米和大米三大主糧的進口量首次同時超過了各自的進口配額。
四是進出口產品結構基本穩定,體現了農業比較優勢。入世以來,隨著市場開放程度的提高、國內國際兩個市場融合利用程度的加深和出口能力的增強,我國農產品進出口產品結構日益符合農業比較優勢狀況,進口農產品以油籽、植物油、棉花、谷物、食糖等資源密集型產品為主,出口農產品以水產品、蔬菜、水果等勞動力密集型產品為主。
五是進口來源地非常集中,出口目的地趨于多元。由于大豆、棉花、植物油等主要進口農產品的產地分布較為集中,導致我國農產品進口來源地也很集中,主要是巴西、東盟、美國和歐盟。入世初期,我國農產品出口目的地集中在日本、中國香港、韓國等周邊國家和地區以及歐盟、美國等發達國家和地區,此后隨著與更多國家和地區建立并加強農業經貿合作,我國農產品出口目的地多元化程度有所提高,但總體上仍主要集中在東盟、日本、中國香港、歐盟和韓國。
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我國農產品貿易面臨的挑戰也隨之凸顯,增加了我國繼續適度利用國際市場和國外資源來保障糧食安全的難度。一方面,我國農產品進出口的品種、市場、方式和時期都很集中,且對國際農產品市場缺乏很強的掌控力和話語權,存在很高的供應鏈中斷風險;另一方面,國際經貿摩擦頻發、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加速重構、地緣政治沖突與陣營對抗加劇,導致全球農產品市場面臨的波動性、不確定性和風險性明顯增強,不僅降低了我國農產品供應鏈的安全性和穩定性,還會傳導到國內市場,增加保持國內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需平衡的難度,給國內市場和產業穩定發展帶來了嚴峻挑戰。
為了充分發揮農產品國際貿易的重要作用,更好地保障國內糧食和重要農產品安全穩定供給,需要在推進制度開放、優化來源結構、強化供應鏈建設、管控外部風險、參與全球治理上同時發力。
一是加快推進農業高水平對外開放。積極推動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數字經濟伙伴關系協定》等高標準經貿協議,穩步擴大國內農業領域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持續提升農產品貿易便利化水平,不斷培育農產品貿易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和新優勢,以國內營商環境的穩定和確定性來應對國外的變局和不確定性。
二是持續推動農產品進口來源多元化。在繼續鞏固和加強與巴西、東盟、美國、歐盟等傳統農產品進口來源地的貿易合作的同時,充分利用高質量推動“一帶一路”建設和全面落實《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的重要契機,主動與更多國家和地區發展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農產品貿易合作,推動構建更加多元的農產品進口來源渠道。
三是不斷強化全球農產品供應鏈建設。努力打造更多大型跨國糧商,支持更多有實力有意愿的國內企業在互利共贏的基礎上主動“走出去”參與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拉美國家等重點國家的農產品生產、加工、物流、倉儲以及農機裝備制造等環節中,促進形成更加穩定、可靠的全球農產品供應鏈渠道,不斷提升在國際農產品市場中的話語權。
四是努力提升國際市場風險管控能力。強化大宗農產品國際市場監測、研判和預警,加大利用“兩反一保”貿易救濟措施,科學調控進口的時機與節奏。完善國內農業支持政策體系,促進農業資源利用效率改善、農業生產率提升和自然災害與氣候變化適應能力增強,確保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產得了、運得出、供得上,提高突發事件下的應急保障能力。
五是積極參與全球糧食安全治理。不斷發揮在全球糧食安全治理中的作用,倡導國際社會共同維護多邊貿易與投資框架制度安排,積極參與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世界貿易組織等多邊框架下的全球糧食安全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深度參與全球農業貿易與投資規則的談判和制定,促進形成更加公平、開放、包容的全球農產品貿易秩序和市場環境。
作者:孫致陸、李先德,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