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日報]城市居民普遍營養過剩,農村居民仍有營養不足
編者按:“民以食為天”,看似平常普通的一日三餐,可有著不少的學問和講究。如果吃對了,有益于我們的身體健康;如果吃錯了,它則無異于慢性毒藥。那么,飲食與健康究竟有什么樣的關系?我們的一日三餐又應該怎么來吃?怎樣才能真正吃出營養、吃出健康呢?日前,記者專訪了從事食物營養研究工作的農業部食物與營養發展研究所副所長王東陽研究員,請他為大家一一解答。
記者:正如您剛才說的,事實上,很多慢性病都是“吃”出來的,都是由飲食不健康、膳食不科學所導致的。那么,在不同的人群之間,尤其是城市居民與農村居民之間,他們的營養健康狀況有什么不同?我國農村居民的營養狀況是怎樣的呢?
王東陽:現在,我國居民在飲食的營養與健康上,面臨著營養過剩和營養不足的雙重挑戰,這也是城鄉兩地存在的主要問題。
首先,從營養過剩來看,據衛生部門的監測統計,按照中國成人超重與肥胖判定標準,2010年我國18歲及以上居民超重率為30.6%,肥胖率12.0%,其中,城市居民超重率和肥胖率均高于農村,而且城市中的青少年肥胖問題尤其突出,2012-2013學年,北京市中小學生的肥胖檢出率已達到21.46%,中小學生中的“小胖墩”越來越多。肥胖和超重集中于城市,與城市居民畜肉類及油脂消費過多、谷類食物消費偏低不無關系。簡言之,也就是吃得太多太好了。
其次,從營養不足來看,按照2011年確定的農民人均純收入2300元為新的國家扶貧標準,我國現在仍有近1億人生活在貧困線以下,這些貧困人口和低收入人群食物攝入量普遍不足,熱量、蛋白質等營養素難以滿足人體需求,生長遲緩、低體重、貧血等營養不良的發病率仍然較高。據衛生部門統計,截至2010年,我國5歲以下兒童低體重率為3.6%、生長遲緩率為9.9%,但貧困地區農村兒童這兩個數值卻分別高達8.0%和20.3%。在廣大農村地區,居民優質食物消費問題也不容樂觀。據黑龍江省調查,2012年該省農村居民營養不良率達到7.1%;農村居民年人均蔬菜、水果、畜禽肉類、蛋類消費量(2011年),與《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07)》的食物推薦量下限相比分別低出1/4、1/2、1/10、1/3,年人均魚蝦水產類、奶類消費量更低,分別只有推薦下限量的1/6、1/25。
此外,無論是城市和農村,我國居民的鐵、維生素A的攝入普遍缺乏,奶類、豆類制品攝入過低,按照營養標準,90%左右人群鈣攝入量嚴重不足,而在居民家庭人均每日烹調用油攝入量上,城鄉都屬于過多。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