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在田間采收西瓜 李晨攝
有一種經濟作物,中國已連續30多年保持多項“世界之最”:是世界上種植面積最大、產量最高、栽培品種最多的生產大國;擁有世界上人數最多、產業鏈覆蓋最全的科技專業隊伍;科技成果、選育品種數量等均位居世界首位。
它就是“吃瓜群眾”的最愛——西瓜和甜瓜。《中國科學報》在近日舉行的全國西瓜、甜瓜綠色發展觀摩研討會暨全國西瓜、甜瓜科研生產協作活動60周年大會上獲悉,西甜瓜常年占夏季上市水果總量70%以上。在世界種植面積10大水果中,西瓜居第5位,甜瓜排第9位。讓人意外的是,我國吃瓜群眾每年消費掉世界近70%左右的西瓜。
“吃瓜群眾”最受益
我國西瓜種植面積穩居世界第一,除了因為“吃瓜群眾”愛吃瓜,還有一個重要原因,西瓜在中國適宜種植區域廣泛,北至黑龍江,南至海南島,東部江浙滬,西部新疆、甘肅,中華大地處處種西瓜。
同時,西甜瓜品種多得驚人。中國農業科學院西部農業研究中心副主任劉君璞告訴《中國科學報》,截至2019年6月,我國登記的西瓜品種接近2000個,甜瓜也有1000多個品種。
上世紀70年代末,我國育成第一批西瓜雜交品種,經過不到十年時間,就在生產上得到了全部普及。
這么多新品種上市的背后,是農業科學家們的辛勤付出。中國農業科學院鄭州果樹研究所(以下簡稱鄭果所)所長方金豹研究員介紹,西甜瓜種質資源工作始于上世紀50年代,從1985年開始,鄭果所牽頭負責,共收集入庫1700余份國內外西瓜、甜瓜種質資源。
2001年起,鄭果所開始籌建國家西瓜、甜瓜中期庫。2010年建成后,種質資源收集方向轉向國外,重點收集西瓜、甜瓜的近緣種植物、野生種質、抗性種質和優質種質等,涵蓋了西瓜屬的5個種和甜瓜屬的14個種,目前的保存總量突破4000份。
劉君璞介紹,進入21世紀后,雜優已經成為新品種育種的基礎,育種目標更加趨于面向市場多元化需求的細分,如西北區域以金城5號等為代表的優質大果,適應性強、耐貯運類型品種;華南區域以新一號、廣西5號等為代表的高抗、豐產、耐貯運無籽西瓜類型品種;東部區域以早佳8424、京欣、美都等為代表的適于設施栽培的優質類型品種等。
西瓜育種進入新階段的另一個標志是基因測序技術的應用。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蔬菜研究中心與美國康奈爾大學、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復旦大學等合作,2012年發表了世界上第一張西瓜基因組序列草圖;2014年鄭果所啟動了西瓜、甜瓜基因組重測序工作,已取得階段性進展。
在產銷環節,西甜瓜產業組織化程度逐步提升。劉君璞說,集約化、專業化、規模化的專業合作社、企業作為生產主體在主產區越來越多;商品瓜正在向品牌化銷售發展;二、三產的大企業開始涉足西瓜、甜瓜專業化生產。
打造全產業鏈
“隨著改革開放40多年的發展,全國西瓜、甜瓜生產規模總量目前已基本滿足市場需求。”劉君璞說。不過,由于二、三產業的強勢發展,西瓜、甜瓜生產作為勞動力需求密集的集約型產業,人工成本逐年抬升,已超過生產總成本的50%。
國家西甜瓜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蔬菜研究中心研究員許勇告訴《中國科學報》,由于成本價格不斷攀升、銷售價格波動大、農民收入不穩定,西甜瓜產業結構性矛盾突出。
另一方面,西甜瓜產業供需矛盾不斷突出:生產品種結構單一,不能滿足市場多樣化需求;生產方式相對單一,不能有效調整生產方式;供給與消費檔口單一,不能有效調動生產者能動性;信息不對稱、銷售中間環節較多,導致瓜農與消費者心理預期價格之間的矛盾。
此外,西甜瓜產業還面臨著資源環境更加惡化,質量安全隱患突出,土地產出率、勞動生產率和資源利用率仍待突破等瓶頸。
為了解決上述結構性矛盾,許勇認為,隨著全球農產品大生產與大流通的格局基本形成,西甜瓜產業應進一步促進最佳生產要素配置向優勢產區聚集。
緬甸、老撾、越南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園藝產品生產與供銷方式變革,催生并分化了我國園藝產品秋冬季、冬春季,以及早春西瓜、甜瓜原有生產格局;海南大棚以及云南、重慶、四川攀枝花、新疆吐魯番早春小拱棚以及露地生產,均直接影響內地大棚西瓜、甜瓜生產效益;長江流域與黃淮海區域早春與盛夏生產與供應,需要在全年供應中尋找亮點;冷涼地區東北、內蒙古、西北8—9月份生產與供應成為高品質西甜瓜下半年供應的一個重要途徑,有可能成為新的產業亮點。
未來的趨勢包括:由于按照市場需求“逆向”打通瓜菜全產業鏈的經營理念已經全面實施,組織規模化的瓜菜生產基地與瓜菜供給鏈成為產業發展必然;以良種與種苗等農資為載體實行農資訂制服務,并引領產品結構調整及實現優質優價,成為全行業爭相發力突破口;特色個性化的小宗產品受到越來越多人喜愛,由此帶動全產業鏈一體化運營已形成一定規模,并影響大眾產品生產經營模式的變革;以機械化智能化帶動瓜菜產業標準化簡約化生產能力的全面提升,是未來產業生產技術革新的主要方向;“互聯網+”以及外來資本與新興企業形態的進入與融合,將顛覆農產品供應模式,進而變革生產方式。
許勇認為,西甜瓜產業質量提升的切入點是實現新型生產經營主體與市場的有效對接,即打造“差異化單品種跨區域標準種植四季品牌供應”的全產業鏈:從單品類單品種突破,從小眾、獨特品種切入,實現“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根據特異化品種的生產適應性,依據全國乃至周邊國家不同生態地區與生產設施稟賦,選擇最合適季節、最適合地區組織生產;以最佳生產商的形式開展標準化生產,讓最好農戶幫助生產出品質最優、相對成本較低的產品;實現終端銷售拉動,或者與品牌化銷售公司合作,以差異化的價格實現產品周年品牌化銷售。
“未來將是一個‘跨’的新時代:跨界——種子商做苗場、鮮果商賣種子、生產商賣菜,融合發展;跨境——借助‘一帶一路’倡議配置國內外最優生產要素,獲得最高的市場競爭力;跨齡——利用最新的‘互聯網’‘物聯網’‘新材料’‘人工智能’來改造傳統產業。”許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