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時節遇新綠。20日清晨,杭州市西湖區的龍塢茶鎮——西湖龍井茶的最大產區,薄霜未散,“00后”新茶人張藝乘已踏上茶山,采擷春天的“第一口鮮”。
??茶農在西湖龍井茶最大產區龍塢茶鎮的茶山上采茶。新華社記者 王懌文 攝
張藝乘帶著記者走進茶園,隨手折下一簇茶芽,細致地解釋:“‘一心兩葉’是西湖龍井的采摘標準。高山上的龍井茶因霧氣充足,生長速度較快,開采時間會比平地略早一些。”
盡管今年氣溫偏低,開采時間較往年稍晚,但張藝乘認為,低溫減少了病蟲害,延長了茶樹的生長周期和光照時間,有利于茶葉中氨基酸、茶多酚等風味物質和芳香物質的積累。“經過時間的沉淀,今年的西湖龍井會更加醇厚。”他對今年的春茶品質充滿信心。
??示范茶園內的物聯網綜合監測站,主要對茶園環境進行數據采集。新華社發
距離龍塢茶鎮不遠的西湖龍井一級產區梅家塢,也迎來了春茶的第一抹鮮綠。在中茶龍冠公司的示范茶園內,幾名采茶工穿梭于碧綠茶壟間,腰間的竹簍很快被嫩綠的新芽填滿。
與人工采茶相呼應的,是遍布茶園的智能傳感設備——病蟲害檢測儀、太陽能滅蟲燈、防霜風扇、茶園噴灌系統等多種現代農業設備,全天候守護著這片珍貴的茶田。
“科技進步幫助茶農解決了很多問題。”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茶樹生態栽培團隊首席科學家李鑫介紹,通過墑情監測系統,茶農可以實時監測空氣和土壤的溫度、濕度,在惡劣天氣來臨時及時采取干預措施,并調整相應的農藝管理方案。?
除了種植生產技術的優化,技藝傳承也是成就一杯真正西湖龍井茶的關鍵。
2022年,西湖龍井作為“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的重要組成部分,成功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此后,杭州通過舉辦西湖龍井茶手工炒制技藝培訓、組織各級炒制比武活動,培養了一批新生代茶人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
張藝乘正是其中的佼佼者之一,他不斷深入挖掘“茶”文化內涵,創新傳播方式,推動茶文化在守正創新中煥發新活力。
“年輕人更懂年輕人。”張藝乘認為,新茶人在遵循傳統工藝的同時,應大膽挖掘茶文化內涵,將傳統與現代巧妙融合,開拓更廣闊的市場空間,讓茶香得以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