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本報記者周清春 嘉賓:章力建 蔡典雄
每年因不合理施肥使得超過1000多萬噸的氮流失到農田之外,直接經濟損失約300億元,農藥浪費造成的損失達到150多億元以上
主持人:談到污染,人們更多關注的是工業領域,但近些年來,從瘦肉精到有毒菜,從食品污染到土壤退化,一系列的事件使農業污染逐步成為一個沉甸甸的話題。你們最近所提出的“農業立體污染”對大家來說還是一個全新概念,那什么是“農業立體污染”?對環境會產生哪些危害?
章力建:“農業立體污染”是指農業生產過程中不合理農藥化肥施用、畜禽糞便排放、農田廢棄物處置以及耕種措施等造成的面源污染和溫室氣體排放所構成的從水體-土壤-生物-大氣的污染。隨著我國農業、農村經濟的迅速發展和集約化程度的提高,“農業立體污染”日益突出,它不僅會影響到農業生態安全、人體健康和農產品質量,還會影響到農民收入的提高和農村的可持續發展,甚至還會影響我國的環境外交和國際貿易。
蔡典雄:“農業立體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十分嚴重。每年因不合理施肥使得超過1000多萬噸的氮流失到農田之外,直接經濟損失約300億元。農藥浪費造成的損失達到150多億元以上。污染對人民身體健康和農產品質量也造成無法估量的經濟損失。
主持人:這么說來,造成“農業立體污染”的主要原因應該是化肥和農藥?
章力建:其主要原因應該是不合理的施用化肥農藥,不合理的耕作管理,隨意的堆放畜禽糞便。一般來說合理利用化肥不會產生污染,但是在局部地區有些農民大量盲目地施用化肥,這種掠奪性開發,不僅難以推動農作物增產,反而破壞了土壤的內在結構,造成土壤板結,地力下降。
蔡典雄:在畜牧業規模養殖迅速崛起的同時,牲畜糞便造成的農業污染也呈現出加重的趨勢。許多大中型畜禽養殖場缺乏處理能力,將糞便倒入河流或隨意堆放。這些糞便進入水體或滲入淺層地下水后,大量消耗氧氣,使水中的其它微生物無法存活,從而產生嚴重的污染。還有很多沒有經過發酵的糞便直接進入田地,糞便中的有害細菌嚴重影響作物的生長。
各形各色的污染表面上看起來互不相干,事實上它們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一個整體
主持人:據了解,“農業立體污染”具有海路空交叉穿梭式的特征,能具體談談這個特征嗎?它與傳統上所說的污染有何區別呢?
蔡典雄:現在有土壤污染、有地下水污染、有地表水污染,大氣中有酸雨污染、也會產生污染生物中的食物鏈,這些各形各色的污染表面上看起來互不相干,事實上它們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一個整體。如土壤中過量施用氮肥,大量流失的廢氮會污染地下水,使湖泊、池塘、河流和淺海水域生態系統營養化,導致水藻生長過盛、水體缺氧、水生生物死亡;施用的氮肥中有很多揮發,以N2O氣體(對全球氣候變化產生影響的溫室氣體之一)形式逸失到空氣里。過量的氮肥形成了“從地下到空中”的立體污染。
這些污染相互聯系,密不可分,而以前我們所做的研究都很單一,只研究其中的一個方面,比如有人專門負責研究溫室氣體,有人專門負責研究酸雨污染,這就割斷了各種污染之間的聯系。而我們現在提的是一個全新的理念:治理農業污染,不應該是哪個地方出問題,就去治理哪兒,那只是治表,應該考慮到,污染存在于一個大循環體中,這個大循環體牽涉到許多種污染物質的交換、轉變和遷移。
如單純治理大氣,大氣里的物質會返回到土壤中,污染了土壤,又不得不去治理土壤。只有通過控制整個“立體污染”的循環鏈,阻隔污染渠道,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業污染
主持人:你們所說的這些污染問題在世界各國都應該是普遍存在的,但國際上還沒有“農業立體污染”這種提法,國內更是首次,那么你們是怎樣想到的呢?這種提法會不會產生一個新的研究領域?
章力建:在治理農業污染當中,我們發現,治理好一個污染問題,往往又會出現另外一個問題,靠單方面治理是不行的,如單純治理大氣,大氣里的物質會返回到土壤中,污染了土壤,又不得不去治理土壤。這種做法失敗的原因是沒有找到根源,只有通過控制整個“立體污染”的循環鏈,阻隔污染渠道,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業污染。
蔡典雄:我們現在所提出的也只是一個思路,還會有很多東西需要進行深入研究,有可能會產生一個新的研究領域,這將會具有重大的意義,比如從國家的角度來說,要治理污染就需要從整體考慮,“農業立體污染”這種提法將會起很大作用。
主持人:根據《太湖水污染防治“十五”規劃》,農業污染對太湖流域主要污染物氨氮的貢獻率超過50%%,我國的“農業立體污染”應該是處在一個較為嚴峻的狀況。
蔡典雄:是的,隨著科技進步,我國的農業污染逐漸形成了從水體、土壤、生物到大氣的立體污染,并成為我國水體富營養化的主要污染源之一。根據2003年國家環境狀況公報,7大水系400多個重點監測斷面中,32%的斷面水域屬IV、V類水質,近30%的斷面屬劣V類水質。水質可以分為五類,屬IV、V類的水質極差,不可以用于農業,更不可能供人畜飲用。我國受不同程度污染的耕地面積近2000萬公頃;畜禽養殖、水稻種植、肥料施用以及農業秸稈燃燒等活動還向大氣中排放大量的溫室氣體。據估算,2000年農業源排放甲烷占我國甲烷排放總量的80%,排放的氧化亞氮占我國氧化亞氮排放總量的90%以上。
主持人:面對這些嚴峻情況,國家采取了什么措施呢?
章力建:黨和國家領導人高度重視農業污染問題,多次做出重要指示,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農業污染。特別是近期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用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這就對農業污染防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關部門在污染防治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先后組織了生態家園富民工程、滇池流域面源污染治理、太湖水污染控制與水體修復技術及示范、國家溫室氣體排放清單編制等涉及農業污染防治的項目,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盡快全面實施一體化的綜合防治理論與技術研究,重點開展主要污染物在水體-土壤-生物-大氣系統中遷移規律的研究及高新技術在立體污染防治中的應用研究
主持人:的確,我國在這方面做出很大的努力,但我國環境污染正在轉型,工業污染比重下降,農業污染日益突出。那么,在治理農業立體污染過程中究竟存在哪些瓶頸問題呢?
章力建:農業污染防治是一個復雜系統工程,目前我們對水體、土壤和大氣的單方面研究已經遠遠不能有效地解決農業污染問題,必須要采取水體-土壤-生物-大氣立體化的綜合防治措施。但目前還存在很多問題:缺乏系統可靠的農業立體污染基礎數據信息,尚未對立體污染進行針對性的監測,也無標準監測方法,更沒有形成完整的監測網絡和質量控制體系;缺乏系統的農業污染防治理論、技術和評價方法,有效的防治污染措施必須基于對整個污染發生、遷移過程機理的理解;缺乏適合不同區域的成功的防治技術模式;缺乏水體-土壤-生物-大氣一體化防治污染的意識。
主持人:最近,中國科學院院士朱兆良在首屆中國生態健康論壇上接受媒體采訪時強調說,防治農業污染首先要由“點”擴展到“面”,同時應從政策、環境立法和技術三個層面進行綜合治理,那么從“農業立體污染”防治角度來講,你們有什么新的建議?
章力建:在進一步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和減少溫室氣體技術研究的同時,必須盡快全面實施一體化的綜合防治理論與技術研究,重點開展主要污染物在水體-土壤-生物-大氣系統中遷移規律的研究及高新技術在立體污染防治中的應用研究。通過科普和大眾媒體,加強教育和培訓,提高全民對農業立體污染認識,在適當的時候制定相應的法規,以促進農業、農村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
蔡典雄:在農業系統已有的監測網站的基礎上,根據農業立體污染監測的需求,完善并形成覆蓋重點區域的農業立體污染監測網絡,通過長期定點監測,摸清農業立體污染的底數,為我國農業立體污染防治技術的研發和農業環境污染政策的制定提供基礎數據。
結合農業發展總體布局,根據不同區域的污染特征和社會經濟條件,在典型區域建立農業立體污染綜合防治示范點,篩選出關鍵防治技術,并進行示范和推廣。
■新聞緣起
我國學者通過最新研究,首次提出“農業立體污染”這一新的學術觀點及防治對策。專家說,被稱為海陸空交叉穿梭式的“農業立體污染”,比平面單一的“農業污染”更具綜合性,它是由農業生產過程中不合理的農藥化肥施用、畜禽糞便排放、農田廢棄物處理以及耕種措施等造成的“面源污染”和溫室氣體排放,從而構成了水體、土壤、生物、大氣的“立體污染”,一份數據顯示,我國受不同程度污染的耕地面積接近兩千萬公頃。據本報十二月三日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