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化機制體制改革,提供穩定經費支持并結合適度競爭
[人民日報]科研人員能專心搞科研了
發布時間:2014-02-10
|來源: 《人民日報》2014年2月10日|作者:蔣建科
讓科研人員從到處跑課題,到待在實驗室里搞科研
走進北京中關村南大街12號,中國農業科學院的大院里,往日繁忙的景象沒有了:主樓前停放的一排排汽車不見了,來回穿梭的人也少多了。歲末年初,本該是科研人員最忙碌的時候,以往,來自京內外30多家研究所的課題主持人幾乎都要來一趟,進行各種課題的驗收、申報、答辯等等。今年的農科院大院何以清凈了?
記者來到作物科學研究所的農作物基因資源與基因改良國家重大科學工程樓,只見身著白大褂的科研人員腳步匆匆,手拿試管,進出各個不同的實驗室。實驗室里,離心機在飛速運轉,儀器上各種顏色的顯示燈不停閃爍,電腦屏幕上不停變化出各種曲線。
“中國農科院實施創新工程,最大的變化是我們的科研人員不再像以前那樣到處跑課題,而是待在實驗室里搞科研。因為大部分課題組有了持續穩定的經費支持,這樣一來,誰不愿意爭分奪秒搞研究、出成果呢?別說一線的科研人員,就是科研管理、科研支撐等科研輔助人員的積極性也調動起來了。”作物科學研究所副所長王述民說,過去很多人不愿意做科研輔助工作,因為科研人員可以發文章、出品種,科研輔助人員卻沒有渠道體現價值。如今,通過組建創新團隊,科研輔助人員也進入創新工程了,得到了認可,動力就足了,干勁更高了,形成了良好的創新氛圍。
作為首批進入創新工程試點的團隊首席科學家,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李奎研究員用“四心”表達了自己對創新工程的深切感受:一是科研工作更加“用心”;二是從事長周期農業科研工作更加“安心”:持續穩定的經費支持緩解了農業科研工作長周期性特點與科技項目短期資助為主之間的矛盾。讓科研人員可以安心地開展工作,解決了項目中聘用人員工資、實驗動物飼養管理費用不足等經費問題;三是投入科技創新工作更加“全心”。創新工程使科研人員可以全心從事本領域的專注方向,減少在項目申請、中期檢查、總結及各類會議上所花費的時間,可以將更多時間和精力用來去思考如何做出原創性的重大成果;四是科研課題管理更加“省心”。創新工程經費預算可以根據自己的科研活動實際情況進行申報,使經費的支出更符合科研活動的實際需要。
農業部副部長、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李家洋院士表示,中國農科院科技創新工程去年正式啟動實施,這也是繼中國科學院和中國社會科學院之后,被財政部作為“國家三大創新工程”之一予以重點支持的又一重大改革實踐。希望通過農業科技創新工程,改革探索科研新體制、管理新機制,回答產業對農業科研的重大需求,支撐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
明確方向,穩定支持,為出大成果創造良好環境
“大科研,小作坊”,曾是中國科技界面臨的一個普遍問題,農業科技也不例外。擁有32個直屬研究所的中國農科院,看似門類齊全,但梳理下來發現:研究方向上重復立項、學科群間分布不均衡。以2012年為例,作物、畜牧、獸醫、資源與環境四大方向,占了全院科研經費的70%。而就經費的來源而言,各研究所的科研經費渠道平均多達21個。
中國農科院黨組書記陳萌山認為,之所以會造成這種現狀,根源在于“科技體制機制不健全,缺乏頂層設計”,直接導致各課題組各自為政,缺乏集體作戰。
李家洋表示,“‘十連增’后,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難度越來越大,新的歷史時期,我國農業科技創新的任務更加艱巨。中國農科院實施科技創新工程,必須緊緊圍繞農業科研國家隊的使命,從‘頂天’‘立地’兩個層面,把握新時期農業科技創新的方向和重點,提升農業科技的支撐和引領能力。”
為此,農科院進行了一系列體制機制方面的改革:
一是面向國家農業產業重大需求和國際發展前沿,頂層設計了以“學科集群—學科領域—研究方向”為基本架構的三級學科體系。全院共設立了八大學科集群,130個左右學科領域,300個左右研究方向,解決了研究所發展目標模糊、科研方向混亂、研究力量分散等突出問題,從根本上扭轉了中國農科院長期以來科技項目、研究方向和科技活動隨競爭性、短期性項目搖擺的被動局面。
二是在科學構建學科體系的基礎上,按照“整體設計、統籌部署、試點先行、穩步推進”“發展好的多支持、發展快的早支持”的原則,先后分兩批遴選了22個研究所193個科研團隊開展創新工程試點,重構研究團隊,形成了嶄新的研究力量。
三是探索建立開放競爭的新型用人機制。建立一個“開放、競爭、流動”的用人機制、“定崗定酬、績效激勵”的分配機制、以科研能力和創新成果目標為導向的績效考核機制,最充分地調動廣大科技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改革總是困難的。”創新工程工作組組長、中國農科院副院長唐華俊舉例說,哈爾濱獸醫研究所基于原有的52個課題組凝煉成13個科研團隊,資源區劃所由原先的45個課題組整合成12個團隊,但“就地臥倒,是為了重新起立”。
“穩定支持是為了營造讓科研人員安心、全心做科研的環境,而競爭性課題外加創新工程的績效激勵、末位淘汰機制,可避免在團隊內部形成新的‘大鍋飯’。”唐華俊告訴記者,按照60%的經費比例給予長期穩定支持,其余40%經費則通過競爭性項目獲取,可以解決以往科研學術浮躁、短期行為突出、難以出重大成果和重大突破等問題。
實行新型的學科體系,讓科研活力迸發
中國農科院實施科技創新工程一年,“頂天立地”的目標已經初步顯現。
在“頂天”方面,全院全年共獲得各類科技成果218項,以第一完成單位獲得國家獎的科技成果6項,首次實現自2000年以來國家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科技進步獎三大獎項全覆蓋。在《自然》《科學》等國際頂級核心刊物發表論文20余篇,是歷年來發表論文數量最多的年份。
“立地”方面,獲得審定農作物品種75個、植物新品種權5件;獲專利783項,獲新獸藥、農藥、肥料登記證10項。全年共推廣農作物及畜禽新品種190個、新技術228項、新產品93個,推廣作物總面積5.28億畝、畜禽1.8億頭(只)。
新型的學科體系,讓基層研究所初步嘗到了“甜頭”。農產品加工研究所的生存發展,以前一直是院里的“頭疼事”。
農產品加工所所長戴小楓介紹說,實施創新工程后,所里組建了糧油加工、肉品加工、加工有害生物防控等8個創新團隊,探索建立了“服務產業、科研創新、成果培育、人才培養”四位一體的科技創新范式。告別了以往“給啥做啥”的“小木匠式”工作模式,“肉品加工團隊”一年申請的專利數達80多項,數量是過去10年的總和。
棉花抗逆遺傳改良創新團隊的首席科學家李付廣表示,科技創新工程廣闊的科研新視界,打開了一片新的科研世界,帶來了新靈感,讓我們在基礎研究與產業應用上找到了平衡點。
陳萌山表示,中國農業科學院力爭通過5—10年的努力,培強一批優勢學科,培優一批傳統與特色學科,培植一批新興學科,實現“學科最全、國際一流”和“頂天立地、跨越發展”的現代農業科研院所發展目標。
走進北京中關村南大街12號,中國農業科學院的大院里,往日繁忙的景象沒有了:主樓前停放的一排排汽車不見了,來回穿梭的人也少多了。歲末年初,本該是科研人員最忙碌的時候,以往,來自京內外30多家研究所的課題主持人幾乎都要來一趟,進行各種課題的驗收、申報、答辯等等。今年的農科院大院何以清凈了?
記者來到作物科學研究所的農作物基因資源與基因改良國家重大科學工程樓,只見身著白大褂的科研人員腳步匆匆,手拿試管,進出各個不同的實驗室。實驗室里,離心機在飛速運轉,儀器上各種顏色的顯示燈不停閃爍,電腦屏幕上不停變化出各種曲線。
“中國農科院實施創新工程,最大的變化是我們的科研人員不再像以前那樣到處跑課題,而是待在實驗室里搞科研。因為大部分課題組有了持續穩定的經費支持,這樣一來,誰不愿意爭分奪秒搞研究、出成果呢?別說一線的科研人員,就是科研管理、科研支撐等科研輔助人員的積極性也調動起來了。”作物科學研究所副所長王述民說,過去很多人不愿意做科研輔助工作,因為科研人員可以發文章、出品種,科研輔助人員卻沒有渠道體現價值。如今,通過組建創新團隊,科研輔助人員也進入創新工程了,得到了認可,動力就足了,干勁更高了,形成了良好的創新氛圍。
作為首批進入創新工程試點的團隊首席科學家,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李奎研究員用“四心”表達了自己對創新工程的深切感受:一是科研工作更加“用心”;二是從事長周期農業科研工作更加“安心”:持續穩定的經費支持緩解了農業科研工作長周期性特點與科技項目短期資助為主之間的矛盾。讓科研人員可以安心地開展工作,解決了項目中聘用人員工資、實驗動物飼養管理費用不足等經費問題;三是投入科技創新工作更加“全心”。創新工程使科研人員可以全心從事本領域的專注方向,減少在項目申請、中期檢查、總結及各類會議上所花費的時間,可以將更多時間和精力用來去思考如何做出原創性的重大成果;四是科研課題管理更加“省心”。創新工程經費預算可以根據自己的科研活動實際情況進行申報,使經費的支出更符合科研活動的實際需要。
農業部副部長、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李家洋院士表示,中國農科院科技創新工程去年正式啟動實施,這也是繼中國科學院和中國社會科學院之后,被財政部作為“國家三大創新工程”之一予以重點支持的又一重大改革實踐。希望通過農業科技創新工程,改革探索科研新體制、管理新機制,回答產業對農業科研的重大需求,支撐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
明確方向,穩定支持,為出大成果創造良好環境
“大科研,小作坊”,曾是中國科技界面臨的一個普遍問題,農業科技也不例外。擁有32個直屬研究所的中國農科院,看似門類齊全,但梳理下來發現:研究方向上重復立項、學科群間分布不均衡。以2012年為例,作物、畜牧、獸醫、資源與環境四大方向,占了全院科研經費的70%。而就經費的來源而言,各研究所的科研經費渠道平均多達21個。
中國農科院黨組書記陳萌山認為,之所以會造成這種現狀,根源在于“科技體制機制不健全,缺乏頂層設計”,直接導致各課題組各自為政,缺乏集體作戰。
李家洋表示,“‘十連增’后,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難度越來越大,新的歷史時期,我國農業科技創新的任務更加艱巨。中國農科院實施科技創新工程,必須緊緊圍繞農業科研國家隊的使命,從‘頂天’‘立地’兩個層面,把握新時期農業科技創新的方向和重點,提升農業科技的支撐和引領能力。”
為此,農科院進行了一系列體制機制方面的改革:
一是面向國家農業產業重大需求和國際發展前沿,頂層設計了以“學科集群—學科領域—研究方向”為基本架構的三級學科體系。全院共設立了八大學科集群,130個左右學科領域,300個左右研究方向,解決了研究所發展目標模糊、科研方向混亂、研究力量分散等突出問題,從根本上扭轉了中國農科院長期以來科技項目、研究方向和科技活動隨競爭性、短期性項目搖擺的被動局面。
二是在科學構建學科體系的基礎上,按照“整體設計、統籌部署、試點先行、穩步推進”“發展好的多支持、發展快的早支持”的原則,先后分兩批遴選了22個研究所193個科研團隊開展創新工程試點,重構研究團隊,形成了嶄新的研究力量。
三是探索建立開放競爭的新型用人機制。建立一個“開放、競爭、流動”的用人機制、“定崗定酬、績效激勵”的分配機制、以科研能力和創新成果目標為導向的績效考核機制,最充分地調動廣大科技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改革總是困難的。”創新工程工作組組長、中國農科院副院長唐華俊舉例說,哈爾濱獸醫研究所基于原有的52個課題組凝煉成13個科研團隊,資源區劃所由原先的45個課題組整合成12個團隊,但“就地臥倒,是為了重新起立”。
“穩定支持是為了營造讓科研人員安心、全心做科研的環境,而競爭性課題外加創新工程的績效激勵、末位淘汰機制,可避免在團隊內部形成新的‘大鍋飯’。”唐華俊告訴記者,按照60%的經費比例給予長期穩定支持,其余40%經費則通過競爭性項目獲取,可以解決以往科研學術浮躁、短期行為突出、難以出重大成果和重大突破等問題。
實行新型的學科體系,讓科研活力迸發
中國農科院實施科技創新工程一年,“頂天立地”的目標已經初步顯現。
在“頂天”方面,全院全年共獲得各類科技成果218項,以第一完成單位獲得國家獎的科技成果6項,首次實現自2000年以來國家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科技進步獎三大獎項全覆蓋。在《自然》《科學》等國際頂級核心刊物發表論文20余篇,是歷年來發表論文數量最多的年份。
“立地”方面,獲得審定農作物品種75個、植物新品種權5件;獲專利783項,獲新獸藥、農藥、肥料登記證10項。全年共推廣農作物及畜禽新品種190個、新技術228項、新產品93個,推廣作物總面積5.28億畝、畜禽1.8億頭(只)。
新型的學科體系,讓基層研究所初步嘗到了“甜頭”。農產品加工研究所的生存發展,以前一直是院里的“頭疼事”。
農產品加工所所長戴小楓介紹說,實施創新工程后,所里組建了糧油加工、肉品加工、加工有害生物防控等8個創新團隊,探索建立了“服務產業、科研創新、成果培育、人才培養”四位一體的科技創新范式。告別了以往“給啥做啥”的“小木匠式”工作模式,“肉品加工團隊”一年申請的專利數達80多項,數量是過去10年的總和。
棉花抗逆遺傳改良創新團隊的首席科學家李付廣表示,科技創新工程廣闊的科研新視界,打開了一片新的科研世界,帶來了新靈感,讓我們在基礎研究與產業應用上找到了平衡點。
陳萌山表示,中國農業科學院力爭通過5—10年的努力,培強一批優勢學科,培優一批傳統與特色學科,培植一批新興學科,實現“學科最全、國際一流”和“頂天立地、跨越發展”的現代農業科研院所發展目標。
打印本頁
關閉本頁
院網信息發布與管理
最新動態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