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育甘藍原種的一個大棚主人是清平鎮后辛村村民董芝紅,她向筆者介紹道,今年是她繁育蔬菜種的第三個年頭,自從這個村“牽手”中國農科院,給農科院繁育蔬菜良種以來,她家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董芝紅于2010年秋建起的大拱棚,采用人工授粉技術為農科院繁育甘藍親本,第一年她種植的3分地就收獲原種3.3斤,區分品種以不同價格收購,每斤在3000元至5000元,總收入達10500元。隨著技術不斷提高,去年收獲5斤9兩,總收入達11800元。“大棚一年投資,多年受益,工人技術也會逐年提高,所以種植甘藍原種效益會一年比一年高。”談到繁育種子前景時,董芝紅信心滿滿。看到繁育甘藍原種帶來的高效益,該村村民張玉俄也參加進來,去年新建了一個繁育甘藍原種的大棚,期待著能給自己帶來大豐收。
后辛村以及周圍村莊田地鹽堿化嚴重,以前種植小麥、玉米等糧食作物的時候,地里產出效益很低,因此,這幾個村是附近出了名的窮“鹽堿窩”。正是因為跟中國農科院合作繁育種子,才讓村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日子過得一天比一天紅火。
繁育甘藍原種是把單純繁育良種擴大到繁育原種,總算起來,清平鎮發展制種業已經有20個年頭了。1993年,桑園村村支書于彩洪了解到鹽堿地非常適合種植蔬菜良種,于是積極與中國農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聯系,開始繁育蔬菜良種。接連吃了三年的“閉門羹”,終于在1996年試種成功,并在1997年迎來了第一次大豐收,80畝地的白菜種總產2.3萬斤,100畝地的蘿卜種總產2萬斤,當年制種總收入高達57萬元。為了將蔬菜良種繁育項目發展成為這一帶的特色產業,帶動更多的村民致富,2007年8月,于彩洪登記注冊了全縣第一個農民專業合作社——高唐彩虹蔬菜良種繁育專業合作社。嘗到了制種甜頭的村民紛紛入社成為社員,擴大種植規模,也有更多的村民參與到蔬菜良種繁育中來。合作社逐漸發展了267戶村民入社,輻射周邊11個村,種植面積600余畝。
合作社先與農科院簽訂合同,直接到農科院領取種子,然后再與農戶簽訂種植合同,實行訂單生產,產品最后由合作社回收,統一由合作社送到農科院驗收。這種經營模式,合作社成了“大管家”,完全解除了村民“種出來賣不出去”的后顧之憂,激發了村民的種植積極性。但也有部分農戶仗著合作社能保底,就隨意放寬種子生產條件,打算瞞天過海,結果是“賠了夫人又折兵”。于彩虹印象比較深的有兩次慘痛的教訓。一次是農戶往收獲的甘藍種子里摻雜假冒種,造成400多斤種子被中國農科院原封退回。另一次是農戶在種種子的大田旁邊種上別的種子,為了保證不串種,合作社處理掉了14畝,以每畝2500元的價錢賠償給農戶。于彩虹說,這種現象雖然是極少數,但是影響卻是深重的。中國農科院的退貨不但讓合作社和種植戶在經濟上受到巨大損失,也因為誠信問題影響到與農科院的合作。吃一塹長一智,如今農戶們逐漸意識到了誠信的重要性,他們在田間管理上都非常謹慎地遵照合作社的統一標準,種子質量和產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并且,現在很多農戶都想加入合作社,期待著能牽手農科院。
“制種20年來,我們培養了大批熟練技術工人,農戶整體素質都得到提高,我們具備了制種的資源優勢。”于彩虹說,“制種是一項高技術含量的產業,為了提高種子純度,防止品種沖突,我打算建大方,實現一村一方一品種,讓制種產業實現規范化種植。”蔬菜制種產業現在屬于弱勢產業,仍無法可依。制種產業也不是一個部門、一個單位就能管好的產業,必須要全社會共同參與、共同愛護、齊抓共管。于彩虹希望國家出臺相關法規,讓執法部門能夠有法可依,介入執法,為產業發展撐起一方純潔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