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社會發展的推動力量,脫貧離不開科技的發展進步。中國農業科學院始終堅持在農業農村第一線,為助力脫貧攻堅交出了一份優秀的答卷。為全面總結“十三五”中國農業科學院脫貧攻堅與成果轉化工作成效,謀劃部署“十四五”工作思路和目標舉措,12月17日,脫貧攻堅與成果轉化工作會議在中國農業科學院成功召開。
強化科技引領帶動
中國農業科學院在脫貧攻堅的工作中強化科技引領作用,在人員保障、經費支持等方面加大投入。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唐華俊同志介紹,中國農業科學院對深度貧困縣開展至少安排1個研究所牽頭組織相關科技力量進行幫扶,全院累計選派了700多個專家團隊,派出科研人員12281人次。籌集資金五千多萬元,投入科技扶貧。通過技術帶動社會資源超過了1.5億元。
集成科技幫扶方式
為了進一步推動脫貧攻堅工作,中國農業科學院持續加大科技服務力度,通過科技優勢,集成運用八種幫扶方式。
唐華俊介紹,一是開展科技服務,轉化科技成果。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院為貧困地區開展規劃咨詢3100余次,現場指導農業生產2.2萬次,展示科技成果900余次,建設示范基地1100個,推廣新品種新產品新技術2000余項;二是組織技能培訓,提高內生動力。院內組織專家開展培訓活動超過3000場次,累計培訓各類基層技術人員和農牧民60余萬人次,發放技術資料20余萬份;三是實施科技項目,支撐產業幫扶。全院在貧困地區實施各類項目近600個。環發所、基因組所分別在藏區、新疆喀什實施科技創新項目,取得良好效果;四是扶持經營主體,帶動脫貧致富。幫扶企業、專業合作社、種養大戶等生產經營主體5000多個,輻射帶動9.7萬個貧困戶增收。蜜蜂所與來鳳縣蜂業公司合作建立示范基地,助力當地蜂蜜單產翻一番,直接受益蜂農813戶,每戶每年增收3000元以上;五是加強產銷對接,助力消費扶貧。全院采購貧困地區農副產品370多萬元,幫助銷售農產品1.83億元;六是開展駐村幫扶。累計派出180多名專家,開展了長期駐村幫扶。灌溉所、油料所、果樹所等研究所因長期派遣駐村工作隊開展科技幫扶,獲得了地方表彰;七是積極捐款捐物。全院累計捐贈種子、肥料、農藥等生產資料200余噸,臨床獸醫用品3萬余套,共計價值1700多萬元;八是培育人才隊伍,開展智力扶貧,累計培養“西部之光”訪問學者154名,西藏、新疆特培學生28名西藏,派出優秀干部到幫扶縣掛職近百名,參加中組部博士服務團人員28名,參與農業農村部產業技術顧問工作專家27名。
助推科技產業發展
中國農業科學院在五大農業領域主動作為,助推科技產業持續發展,為脫貧攻堅作出巨大貢獻。
唐華俊說,在蔬菜產業方面,在河北、西藏、新疆等多個國家級貧困縣,建立科技示范基地和示范點20余個,推廣高效高產技術45項,輻射推廣2萬余畝。在林果產業方面,面向全國貧困地區累計推廣蘋果、葡萄、甜瓜等瓜果新品種、新技術、新產品190多個,應用面積達30萬畝。在牦牛產業方面,蘭州牧藥所培育出了“大通牦牛”和“阿什旦牦牛”,在青藏高原的牦牛產區覆蓋率達75%以上,其中在甘南藏族自治州推廣應用,新增總產值2.1億多元。在家禽產業方面,牧醫所聯合內蒙古自治區寧城縣相關企業,生產商品肉鴨超過4.8億只,新增經濟效益2.2億多元,累計帶動3萬多貧困戶發展。在茶葉產業方面,茶葉所在武陵、烏蒙、秦巴等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持續開展科技幫扶,使湖北省鶴峰縣成為“中國有機茶第一縣”,2019年全縣14萬茶農人均茶葉收入8571元,為鶴峰縣產業扶貧做出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