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水化合物是主食中的供能物質,其消化與許多慢性疾病密切相關,餐后血糖應答取決于食物的種類、數量和消化特性。面條作為中國傳統主食,其烹調和食用方式多樣,但是中式面條的消化特性缺乏系統研究。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谷物加工與品質調控創新團隊聚焦于傳統中式白鹽面條,分別從面條中淀粉與蛋白質的相互作用機制、面條烹調以及日常儲存方式等方面全面研究了影響中式面條消化特性的內外因素。相關成果發表于《食品化學》和《食品》。
研究發現,小麥粉中淀粉與蛋白質的相對比例對面條的消化性質有顯著影響。當面條中的面筋蛋白含量增至14%時,面條的消化速率與消化率顯著下降。隨著面筋蛋白含量增加,面條的結構更加致密,面筋蛋白對淀粉的消化會起到一定的阻礙作用。
除了面條自身組分的相互作用,團隊還研究了5種常見的烹調方式(煮、蒸、微波加熱、炒和炸)以及儲存條件(溫度和時間)對中式面條中抗性淀粉含量和淀粉消化特性的影響。相比于常規的烹調(蒸煮),微波加熱和炒后的面條中含有更多的抗性淀粉以及較慢的消化速率。將熟制面條適當儲存后再食用,更有利于控制血糖(儲存24h后估測血糖值降低11.34%~30.11%)。對比3種常見的儲存溫度(-18,4,25℃),發現室溫(25℃)儲存相對低溫(-18,4℃)儲存,面條中形成更多的重結晶以及抗性淀粉,使得消化速率降低。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foodchem.2020.128702
https://doi.org/10.1016/j.foodchem.2020.126230
https://doi.org/10.3390/foods903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