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扎根愿做一株棉
河南安陽市農村的試驗田里,棉花吐絮時,望過去像一片花海。喻樹迅院士(上圖,資料照片)摸著絨絨的棉鈴,像撫過自家孩子的小腦瓜。他是湖北麻城人,35年前大學畢業,便一頭扎進了這片河南農村的棉花地,大半輩子種棉花、說棉花、想棉花,別人說他扎到地里,自己都能成一株棉花。
“吃的問題要牢牢掌握在咱中國人自己手里,穿的問題同樣要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喻樹迅是個隨和的人,但說起棉花的話題,他比誰都犟。他是棉花業界唯一的中國工程院院士,棉花產業首席科學家,既能扎根科研,又時刻構劃思考棉花的戰略問題。
棉花,是僅次于糧食的第二大農作物,是戰略物資,是經濟命脈。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這樣的“國家隊”并不在北京,而是在河南的農村。
新中國成立初期,棉花緊缺,農業部批準成立中棉所。科研人員說,研究棉花必須到棉花生產最需要的地方去。最后,他們找到了距安陽市區20多公里的白璧鎮大寒村。
1979年喻樹迅到的時候,研究所幾乎與世隔絕。他們早上一睜眼就去看棉花,晚上吃完飯還往地里跑,滿心裝的除了棉花,還是棉花。1992年,一場史無前例的棉鈴蟲災害席卷全國棉田,國家棉花產業遭遇滅頂之災。3年間,全國棉花種植面積從1億畝銳減到6000萬畝,造成的經濟損失超過400億元,傳統的治蟲辦法對此卻束手無策。
國外一家跨國公司表示愿以9000萬美元提供轉基因抗蟲棉材料,但不出售核心技術,且中棉所必須放棄育種研究。中棉所最終拒絕了這個苛刻條件,但該公司的種子到1999年已占領我國95%的抗蟲棉市場。
面對棉種市場的全面失守,喻樹迅不服輸,“決不能讓中國的棉花安全受制于人。”在他主持下,全國上中下游優勢單位聯手攻關,1998年培育出我國第一個國審抗蟲雜交棉新品種,2002年培育出我國第一個雙價轉基因抗蟲棉新品種——1999年,我國國產抗蟲棉市場占有率僅為5%,2012年就高歌猛進到98%,徹底打破了國外抗蟲棉壟斷。
同樣出于培育棉種的戰略眼光,喻樹迅帶領中棉所作為牽頭單位,自籌經費與美國合作,在國際上首次開展棉花全基因組測序。2012年8月,在國際上率先完成二倍體棉花—雷蒙德氏棉全基因組遺傳圖譜繪制;2014年4月,亞洲棉(A基因組)全基因組測序組裝已全部完成。從此,棉種選育從“大海撈針”變為“按圖索驥”,為國家搶得先機。
“守住70%的自給率”是喻樹迅常提的“警戒線”。種棉勞動密集,近年來,長江流域、黃河流域棉區植棉面積越來越小。但穩定的產棉結構離不開長江流域、黃河流域的棉區。為了重拾種棉積極性,喻樹迅一直奔走呼吁,并提出快樂植棉:棉花既要高產,達到“千斤棉”的目標;又要實現規模化、信息化、智能化、機械化、服務社會化,大幅降低植棉勞動強度。
棉花收獲的季節,喻樹迅最忙。從東邊海濱到西部棉田,從田間地頭到前瞻規劃都有可能把他請去。據說,棉花僅有3片真葉的時候,根深就接近1米。有這樣深深的根,棉花才可以無懼鹽堿干旱,枝繁花茂。喻樹迅就是這樣一株棉。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