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3日,中國農科院面向全國發布規模化豬場復養、非洲豬瘟診斷與檢測、非洲豬瘟清潔消毒等3項技術要點2.0版。這是在去年9月發布的3項技術要點1.0版基礎上,吸收了其推廣應用成效的升級版。
農業農村部畜牧獸醫局副局長魏宏陽表示,非洲豬瘟疫情暴發之后,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從去年11月份開始全國生豬生產指標回升,今年繼續保持良好勢頭。但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給生豬復養帶來了一定影響和困難。他認為,中國農科院最新發布的生豬復養3項技術要點升級版是“抓住了當前產業需求的關鍵”。
據介紹,三項技術要點發布以來,已向全國多個省份、養殖企業進行了技術咨詢與推廣應用,助力養殖場戶提高對于非洲豬瘟的生物安全防護能力,為疫情防控提供了有力支撐。
《規模化豬場復養技術要點》1.0版已在黑龍江、天津、山東、江蘇、湖北等地區推廣。其中大北農集團已全面應用,現有60余個母豬場全部正常生產,基礎母豬加后備豬存欄25萬頭,現有放養肉豬上市率91%,復養技術方案為疫病凈化提供了充分支撐。根據推廣應用中的實際操作,2.0版增加了操作流程圖、疫情復盤的風險因素等內容,優化了部分操作流程和細節,常用消毒藥中增加了口服碘。
《非洲豬瘟診斷與檢測技術要點》涵蓋疫病早期發現、現場排查、精準檢測三個環節,通過技術咨詢、臨床診斷和試劑盒的推廣應用,提高了臨床獸醫和養殖人員的專業知識,為從事非洲豬瘟現場排查和檢測的一線防疫人員提供了簡明實用的操作技術與方法,提升了基層獸醫部門和養殖企業的防控能力。2.0版補充了近期獲得新獸藥注冊證書或通過農業農村部評估的非洲豬瘟檢測試劑名單,將有助于基層選用現場快速檢測試劑。
《非洲豬瘟清潔消毒技術要點》科學客觀評價了市售常用消毒劑的滅殺效果,兼顧病毒高效滅殺、從業人員防護、環境生態安全,制定了消毒技術規范,在廣東、四川、河南、黑龍江等多地推廣應用,助力養殖場戶提高生物安全防護水平,提高生產效益。2.0版增加了幾類消毒劑的穩定性及消毒效果比較,補充了干粉消毒劑使用指南,詳細總結了不同種類消毒劑的常規應用和注意事項,便于使用者合理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