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億畝耕地紅線要守住,作為我國后備耕地資源潛力最大的鹽堿地也要用好。
日前,中國農業科學院啟動了鹽堿地重大聯合攻關任務。項目匯聚全院7個相關研究所20多個創新團隊,采用“集團作戰”的組織方式,近期重點聚焦黃河三角洲鹽堿區,并逐步向濱海鹽堿區、東北蘇打鹽堿區拓展輻射。
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梅旭榮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圍繞“場景固化、技術集成、要素集中、協同創新”的總體設計思路,重點解決以下科技問題:鹽堿地快速精準識別和種植適用性評價、適應耐鹽作物種植的精準化改良和提質增效技術、品種-農藝-工程-產業等銜接配套的鹽堿地綜合利用解決方案,最終建立鹽堿地農業綜合利用創新模式,為鹽堿地產能提升提供新理論、新技術、新模式的支撐,為我國開展大面積鹽堿地改造、實現藏糧于地戰略提供可借鑒的示范樣板,服務于國家糧食安全戰略。
鹽堿地開發利用對端牢中國飯碗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目前,我國農業形勢總體良好,糧食供給保障有力,但部分農產品對外依存度較高,糧食安全依然是緊平衡。近年來,耕地數量呈剛性下降趨勢,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難度加大,耕地質量總體不高且局部退化嚴重。
“更重要的是,耕地后備資源總體有限,由于灌溉水資源條件較差,可開墾并穩定利用的后備耕地資源更是有限。我國鹽堿地面積廣闊,經過幾代科學家的努力,已有利用鹽堿地的初步科技儲備和實踐經驗?!敝袊r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副所長吳文斌表示。
今年1號文件指出,積極挖掘潛力增加耕地,支持將符合條件的鹽堿地等后備資源適度有序開發為耕地。研究制定鹽堿地綜合利用規劃和實施方案。分類改造鹽堿地,推動由主要治理鹽堿地適應作物向更多選育耐鹽堿植物適應鹽堿地轉變。支持鹽堿地、干旱半干旱地區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建設。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大鹽堿地綜合利用力度。
“從這一角度看,增加耕地資源的一個重要潛力在于合理開發利用鹽堿地。立足新發展階段,統籌推進鹽堿地的資源信息化建設、糧田化改良、適生品種創新,形成提高糧食生產能力的新增量,有力支撐我國‘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糧食安全新戰略。”吳文斌指出。
當前,我國鹽堿地農業綜合利用面臨著節水條件下適應耐鹽作物種植的精準化改良和提質增效技術缺乏突破,適宜不同類型鹽堿地的主打耐鹽作物品種少,以及品種-農藝-工程-產業等銜接配套的綜合解決方案研究應用不足等突出問題。
“因此,聚焦鹽堿地綜合利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大戰略需求,整合國內優勢科技力量,開展前沿技術和關鍵共性技術聯合攻關,突破鹽堿地適應性改良和產能提升等技術難題,探索因地制宜多元化鹽堿地綜合利用模式,對提升我國‘鹽堿地農業綜合利用’科技實力,示范引領全國推進鹽堿地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均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吳文斌表示。
心懷“國之大者”,幾代科研人員深入一線潛心攻關
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中國農業科學院原土壤肥料研究所(現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一批科研人員深入生產一線,開展鹽堿地綜合治理和高效利用研究,經過幾代科研人員的努力,積累了大量鹽堿地改良成果,為我國鹽堿地改良做出了突出貢獻。
20 世紀50 年代開始,科研人員就深入渤海灣沿岸濱海鹽堿地區進行調查研究,建立試驗基點,開展鹽堿土改良與利用研究。在河北省軍糧城農場(今屬天津市)和河北省柏各莊農場,研究提出的以種稻為中心的濱海鹽土改良綜合技術獲得了巨大成功。
在濱海鹽堿土改良獲得成功以后,從1960 年開始,科研人員又將研究工作轉移到面積更為廣闊的內陸鹽堿土上來,原土壤肥料研究所以王守純為代表的一批科學家,響應黨中央號召,建立“鹽堿地改良聯合工作組”,帶領青年科技人員和剛畢業的大學生,來到河南省新鄉縣洪門鄉的李村、洪門兩個村,建立鹽堿地改良科研基點(后改為工作站)。與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共渡難關搞研究。通過對農民經驗的總結應用,首創了“以沖溝躲鹽巧種”為核心的冬耕晾垡、耙地造坷垃和伏耕曬垡、開溝蓄雨淋鹽的一整套棉麥苗保苗增產技術措施,促進了當地棉麥增產,研究成果于1964年獲國家發明獎一等獎。
黃淮海平原旱澇鹽堿綜合治理作為我國歷史上最大的一次農業科技大會戰,從1973年開始,由原農業部主持,設立12個試驗區,組織204個科研單位和大專院校,1141名科技人員直接參與??萍紩饸v經20多年,取得了領先世界的科技成果,成功實現了對黃淮海平原鹽堿土的治理。
原土壤肥料研究所先后在位于黃淮海平原區的山東德州陵縣、禹城、平原縣建立實驗區,并建立多個農村基點開展試驗研究,總結提出了“水鹽平衡調控”“淡化肥沃層”等改良理念,構建了以土壤生態建設為中心的農田工程、農田復合生態和土壤肥力建設相結合的鹽堿地綜合治理技術,建立了農、果、牧、種、養、加多層次多功能開發鹽漬土資源的模式,并取得了明顯成效。
2000年以來,根據國家鹽堿地利用形勢需要,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相關團隊逐步向西北河套灌區、東北蘇打鹽堿區拓展,突破了一批具有區域特色的關鍵技術,涉及土壤隔抑鹽、增強脫鹽、生物農藝治鹽等特色實用技術,顯著提升了我國鹽堿地改良與綜合利用科技水平。
計劃成立新型院地合作研發機構、鹽堿地農業科技創新聯盟
鹽堿地產能提升關鍵技術與集成示范項目負責人、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研究員李玉義介紹,此次的專項重點瞄準“鹽堿地生態保護與綜合利用”的重大理論和技術短板,聯合開展“資源挖掘、品種選育、技術研發、模式構建”等任務的科學攻關,構建新形勢下鹽堿地綜合利用創新體系,高效推進鹽堿地綜合利用。
“專項重點聚焦黃河三角洲鹽堿區,針對不同類型鹽堿地關鍵技術需求,圍繞‘優種適土、改土利種’兩個維度,以‘作物先行、改土為基、生物強化、水分保障、系統集成’為技術實施路徑,開展七大技術攻關任務,建設三大技術集成模式?!崩钣窳x表示。
專項著眼于長遠目標,近期擬通過三年的科技攻關,建立鹽堿地分級精準識別方法,提出鹽堿區農林草空間格局優化方案;突破鹽堿地快速改良與培肥增碳、鹽堿地土壤養分庫容擴增與增效、鹽堿地肥力快速提升的生物強化、多水源循環利用與灌排協同精準調控、鹽堿地農作物抗鹽堿栽培種植管理等關鍵技術;篩選和培育一批耐鹽堿種質資源和優質高產品種,闡明農作物耐鹽機理;構建“耐鹽堿品種-控鹽治堿-培肥擴容-多水源利用-產品深加工”多要素協同的鹽堿地農業綜合利用和產能提升技術模式,打造樣板示范區。
梅旭榮透露,針對鹽堿地綜合利用的新形勢,中國農業科學院與山東省黃河三角洲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管理委員會計劃共同搭建院地合作新模式,積極利用現有“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農業高新技術示范區”的政策條件,組織相關科技力量主動融入,雙方共同推動成立“鹽堿地生物農業工程技術中心”并實體化運行,充分發揮雙方優勢,推進鹽堿地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和示范帶動。
目前,中國農業科學院正在推動成立鹽堿地農業科技創新聯盟。組織國內鹽堿地綜合治理與開發利用的相關科研院所、高校、企業等,開展鹽堿地利用規劃設計、績效評價、技術評估、業務培訓等工作,引導和促進鹽堿地農業科技創新、協作互動和健康發展,實現科研機構鹽堿地綜合利用技術成果的有效轉化,推動地方政府鹽堿地治理項目迅速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