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人才薪酬保障計劃、團隊首席年薪制、為農科英才提供經費保障、破除“論資排輩”和“四唯”傾向……從2017年第一次全院人才工作會至今,中國農業科學院人才隊伍全面發展的“四梁八柱”已基本建立。
11月25日,中國農業科學院第四次人才工作會在北京召開。
11月25日,中國農業科學院第四次人才工作會在北京召開。農業農村部黨組成員、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唐華俊在主旨報告中表示,“院所兩級統一思想、積極探索、深入謀劃,院層面相繼出臺‘30條’‘新30條’兩個綱領性文件和17項配套制度,院屬單位結合自身實際出臺了337項配套制度,促進人才隊伍全面發展的‘四梁八柱’已基本建立,涵蓋頂端人才、領軍人才、支撐轉化英才、青年英才的‘農科英才’體系已初步成型,為深入實施人才強院戰略提供了堅實的制度保障。”
唐華俊指出,在“研究所先期引進,院里擇優遴選”的方式下,中國農科院三年多來共引進海內外高層次人才225人,其中,近40%來自世界排名前100名的高校。同時,堅持引進人才與自有人才同等對待,不唯“帽子”、更看“里子”,對于業績突出的領軍人才和青年英才,“一視同仁”納入農科英才給予特殊支持,三年多來自主培養院級人才257人,所級人才318人。
在激勵政策方面,唐華俊提到幾點,包括用好國家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好政策,健全成果轉化相關制度,實行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分配政策;推進團隊首席年薪制,也就是通過動態的活動超額獎勵等方式強化績效考核結果應用,把收入與業績貢獻、團隊發展更加緊密地關聯起來;實行了工資托底,保障全院1000名左右年輕研究人員,緩解他們的壓力,幫助他們安居樂業,潛心科研。
而在服務保障政策方面,唐華俊表示,“給予科研工作經費持續穩定支持,為農科英才每年提供60-200萬元的經費保障,創造安心工作的環境,將更多的精力放在承擔高水平任務和產出高質量成果上。”農科英才除享受現崗位的工資待遇外,再給予一定額度的崗位補助,“穩定了一大批高層次人才。”
同時,中國農科院還助推優秀青年人才脫穎而出,破除“論資排輩”和“四唯”傾向,建立40歲以下研究員和35歲以下副研究員晉升綠色通道。
據介紹,三年多來,中國農科院新當選6名兩院院士,其中2019年有4人當選,創40年來單年度增選數量和在院院士總數兩項新高;杰青、優青等國家級人才達252人,比“十二五”增長了51%。
唐華俊指出,三年多來,中國農科院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方面,取得多項領跑國際的重大原創性科學發現,比如農作物基因組學研究、農作物強雜交優勢利用與新品種創制、綠色超級稻培育、動物重大疫病流行機制與疫苗研制等方向已達到世界前列甚至領先地位。
在保障國家重大需求方面,中國農科院強化對原創性前沿技術、共性關鍵技術、產業瓶頸技術領域的人才布局與培養,持續開展科研攻關,在家禽疫苗免疫、非洲豬瘟防治、草地貪夜蛾防控、藏糧于技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為解決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中的一些緊迫問題提供了有效支撐。”唐華俊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