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中國食物與營養發展綱要(2014—2020年)》專家解讀②
[農民日報]居民食物營養結構急需調整
發布時間:2014-02-18
|來源: 《 農民日報 》2014年2月17日|作者:王東陽 程廣燕 郭燕枝
新世紀以來,我國食物總量供需實現了基本平衡,人民生活水平得到顯著提高,居民營養健康狀況得到明顯改善。但是,在食物營養消費方面卻產生出新的問題,正如近日公布的《中國食物與營養發展綱要(2014-2020年)》提出的那樣,“食物生產還不能適應營養需求,居民營養不足與過剩并存,營養與健康知識缺乏”。這些問題急需采取措施加以解決。從人群的膳食狀況及特征上劃分,這些問題及解決方式大致可分為以下三種類型:
一是食物營養過剩人群。據衛生部門監測統計,按照中國成人超重與肥胖判定標準,2010年我國18歲及以上居民超重率為30.6%,肥胖率12.0%,城市居民超重率和肥胖率均高于農村;全國有2.6億人口被確診為慢性病患者,約占總人口的19%。產生超重及慢性病的風險因素有很多,究其主要原因,是這部分人從食物中攝入的熱量、營養素超過了身體需要,加上身體活動不足,導致超重和肥胖患病率如高血壓、血脂異常、糖尿病等慢性病急劇增加,并向低齡化人群蔓延??刂企w重、預防肥胖的首要措施,就是要把這類人群作為重點,使之有效地節制飲食、合理調整膳食結構。通過平衡膳食,從根本上調節其能量及營養物質的攝入水平,同時加強身體運動,把過多的食物消費及體重降下來,才能真正實現營養與健康相互促進的預期目標。
二是食物營養不足人群。按照2011年確定的農民人均純收入2300元(2010年不變價)新的國家扶貧標準,我國有1.28億人口生活在貧困線以下,最低營養需求為每人每日2100千卡熱量(1986年制訂),與綱要推薦的目標值相比,該基準值偏低。而且,農村內部收入差距較大導致了其食物營養消費差距也很大。因此,貧困地區是我國居民營養不良的多發地區和營養改善的難點地區。必須針對貧困地區環境條件差、生產生活條件惡劣的實際,把穩定解決扶貧對象溫飽、盡快實現脫貧致富作為首要任務,采取扶持與開發相結合的方式,動員社會各界參與扶貧,創新食物營養改善方式,如保障人均基本口糧田,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合理開發利用當地食物資源,采取營養干預措施,以提高其食物消費水平,穩定實現扶貧對象不愁吃、不愁穿。
三是食物營養改進人群。目前我國這部分人群數量最大,其特征是已經穩定解決溫飽,實現了小康,衣食無憂。但在市場琳瑯滿目的美食誘惑下,加上缺乏食物營養知識,普遍存在肉類油脂等動物性食物消費過多等不合理的膳食行為。對這類人群的膳食調整,必須及時應對,加強指導,加大食物營養知識普及的力度,倡導文明生活方式和合理膳食模式,以控制高熱量、高脂肪、高鹽飲食,降低營養性疾病發病率,使其由吃飽吃好轉向吃得營養、吃得健康。
實際上,上述人群的膳食類型劃分是粗略的,當前我國食物營養面臨的新問題相互交織,相當復雜。要在綱要的指引下,通過全社會的努力,運用多種形式的營養教育及干預措施,引導居民形成合理的食物消費模式和科學的膳食模式,傳承以植物性食物為主、動物性食物為輔的優良膳食傳統,預防和控制營養性疾病,方能促進生產、消費、營養、健康協調發展。
(作者系農業部食物與營養發展研究所研究員)
打印本頁
關閉本頁
院網信息發布與管理
最新動態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