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日報] 扎根新疆 科技賦能農業高質量發展
昌吉市三工鎮二工村,聯合收割機在麥田收割冬小麥(2023年7月14日攝)。□圖片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西部農業研究中心提供
中國農業科學院會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在昌吉市組織召開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援疆工作推進會(2023年4月24日攝)。□圖片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西部農業研究中心提供
西部中心高品質棉花生產模式與技術創新團隊首席科學家宋美珍在西部中心昌吉老龍河試驗田進行田間調查(2023年10月3日攝)。□圖片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西部農業研究中心提供
西部中心糧食作物增產增效關鍵技術創新團隊首席科學家李少昆在奇臺農場試驗示范基地介紹玉米密植精準調控高產技術(2023年7月22日攝)。□圖片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西部農業研究中心提供
西部中心特色林果產業提質增效創新團隊首席科學家王力榮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二師21團設施果園進行實地調查(2023年6月1日攝)。□圖片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西部農業研究中心提供
西部中心副主任、綠洲節水與戈壁生態農業創新團隊首席科學家何文清在昌吉試驗基地棉花深度節水與精準智慧灌溉試驗示范田進行調研(2023年7月24日攝)。□圖片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西部農業研究中心提供
2月25日,龍年春節剛過,在位于昌吉市的中國農業科學院西部農業研究中心(以下簡稱“西部中心”)會議室里,西部中心和新疆昌吉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以下簡稱“昌吉農高區”)共同舉辦了新年首次聯席會議。雙方圍繞科技創新平臺建設、科技招商引資項目實施、鄉村產業發展規劃、重大會議活動舉辦、農產品貿易“走出去”等合作事宜展開充分交流和協商,體現出雙方“大事一起干,要事一起辦,急事一起擔,難事一起扛”的一體化融合發展新格局。
其實,類似這樣的提前謀劃、頂層布局、周密協同、聯合“作戰”的工作模式,在西部中心這兩年的各項工作中,已屬常態。
“西部中心錨定新疆農業強區建設整體目標,奮力擔起新時代科技援疆的歷史使命,必須要應時而謀,謀定而動,行且堅毅。”西部中心(科技援疆指揮部)黨委書記、主任(總指揮),昌吉回族自治州黨委副書記高雷說。
“舉院援疆” 錨定農業科技主戰場
節后一上班,西部中心特色林果產業提質增效創新團隊首席科學家王力榮研究員和她的創新團隊成員,就全身心投入新一年的科研項目當中。
2023年2月14日,作為西部中心組建的首批科技創新團隊之一“特色林果產業提質增效創新團隊”正式啟動。這標志著西部中心圍繞“需求導向、集聚引領、建研同步、開放共享”的建設要求,在科技服務新疆的工作機制創新上邁出了全新一步。
“這是責任,更是使命!”王力榮感慨地說,新疆林果種植面積2200萬畝,位居全國第六,占農民種植業收入的40%,出疆果品量位居國內第二,林果產業在支撐農民增收、促進鄉村振興、改善生態環境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同時,新疆林果業也存在品種結構單一、本地繁育技術體系不健全、貯藏保鮮技術滯后、配套標準化栽培模式不夠成熟等問題。而這,也正是她和團隊開展技術攻關的重點方向和關鍵環節。
按照工作任務清單,王力榮和團隊聚焦國際科技前沿,圍繞新疆林果產業發展的重大科技需求,本著與疆內相關科研機構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的基本原則,以種業創新為重點,進行全產業鏈科研方向布局,著力開展優勢特色林果原創性科學研究和集成性技術創新與示范推廣。
“2024年開年工作的第一周,圍繞推動實施昌吉州十大典范行動,昌吉州人民政府印發了《中國農業科學院西部農業研究中心推動昌吉州農業科技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體現了昌吉州對西部中心工作的高度肯定和認同,我們將聚焦昌吉州農業農村和產業發展重大科技需求,推出‘十大’創新行動,聚力支持昌吉州乃至新疆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和鄉村全面振興。”高雷介紹。
這是西部中心建立并不斷發展的重要意義所在。
西部中心成立于2017年9月,這是中國農業科學院在疆布局的平臺性、應用性、綜合性農業科學研究機構。2022年6月,中國農業科學院推進落實“舉院抓大事”戰略,在西部中心加掛“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援疆指揮部”牌子,多措并舉做實做細農業科技援疆工作。2023年4月,援疆指揮部召開了科技援疆工作推進會暨棉花高質量發展大會,全面提升在疆開展科技工作的整體布局和創新質量,明確了“舉院援疆”四大戰略任務:推動新疆農業科技創新、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培養高層次農業科技人才、促進國際交流合作,為西部中心的高質量建設運行和重要作用的發揮,奠定了機制創新基礎。
精準聚焦 打造“非常6+1”
2023年3月20日,西部中心啟動了絲綢之路經濟帶創新驅動發展試驗區、烏昌石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科技發展計劃“農情參數獲取關鍵技術研究與感知裝備集成應用”院士類項目。
項目圍繞新疆農業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產業發展,借助院士團隊創新資源,聯合中國農業科學院資劃所和昌吉農高區等單位,聚焦解決新疆數字農業發展當中核心和關鍵的基礎性問題,突出農情數據信息的采集,以技術研發、裝備集成、示范應用為研究主線,形成天空地一體化觀測技術與裝備體系,更好地服務新疆農業數字化轉型。
這個重大項目的推動實施,是西部中心“非常6+1”工作機制的作用和效能的具體體現。
人才、團隊、項目、平臺、基地、產業和國際合作,這正是西部中心全力打造的科技援疆工作機制,被稱為“非常6+1”。通過這一創新工作機制,西部中心全力支撐新疆農業高質量發展。
——持續引育高層次科技人才。一批博士、博士后,包括高水平的戰略科學家紛紛進疆,扎根新疆農業科技主戰場,基本實現了全方位、多角度、全鏈條的農業科技人才援疆新格局,尤其是在“新疆百億人才計劃”的支持下,對西部中心吸引高層次人才進疆起到了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同時,與新疆大學、昌吉州共建新疆大學智慧農業學院,為培養新疆科技創新的生力軍奠定堅實基礎。
——精準布局創新團隊建設。西部中心圍繞自治區“八大產業集群”中涉及農業農村的四大集群,聚焦新疆糧食單產提升、高品質棉花生產、戈壁生態農業、林果提質增效、作物生物安全、畜禽健康養殖、特色農產品加工等領域布局科技力量,組建10支院級、6支所級創新團隊,實現“一個重點農業產業一名戰略科學家領銜+創新團隊”科技攻關模式。此外,西部中心強化與新疆大學、新疆農業大學、新疆農科院、新疆農墾科學院等院校和科研機構的深度合作,共同研究解決制約新疆農業發展的關鍵技術問題。
——樹立“項目為王”科研理念。立足重大產業科技需求,西部中心始終堅持有組織的科學研究范式,超前謀劃、深入調研、堅持問題導向,一批聚焦產業需求和解決“卡脖子”技術的重大科技項目加緊實施,發揮了科技引領支撐作用。國家重大科技專項、自治區重大科技專項、重點研發專項、“兩區”院士專項均實現“零”的突破。
——強化打造高能級科研平臺。西部中心通過搭建國家科研創新平臺做優科技援疆工作,助力新疆創新驅動發展。2023年由昌吉州、中國農業科學院共同投資2億元建設的“國家農業生物安全科學中心西北中心項目”科研大樓拔地而起;棉花生物育種與綜合利用全國重點實驗室新疆中心、國家鹽堿地綜合利用技術創新中心西北分中心等一批高能級農業科技創新平臺落地建設。
——優化建設一流科研基地。西部中心聚力科技援疆使“硬招”,打造在新疆具有國際一流、國內領先、重大輻射作用的中國農業科學院昌吉綜合試驗基地。同時,西部中心充分發揮“舉院援疆”優勢,統籌管理中國農業科學院在疆11個試驗基地,統籌布局,開放共享,扎實構建了科技援疆試驗基地“一盤棋”、科研力量“一張網”的工作格局。
——推進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2023年6月26日,由西部中心承辦的第四屆國家農產品加工產業科技創新聯盟大會暨首屆新疆農產品加工產業發展大會在昌吉市召開,并揭牌成立國家農產品加工技術研發中心西北中心。在科技援疆工作中,西部中心依托多個科研平臺和機制支撐,著力推動科技創新鏈與農業產業鏈的深度融合,創新思考用工業化思維解決農業發展問題,探索農業產業鏈強鏈補鏈延鏈發展之路。2023年,西部中心引進禾元生物、安徽豐原等企業落戶昌吉農高區,培育百億級生物制造產業集群。
——發揮中亞國際合作地緣優勢。2023年7月,西部中心成功組織召開中國—中亞農業科技創新與合作國際研討會,設置7個分論壇,組織82個專題報告,揭牌成立中國農業科學院中亞農業研究中心。近兩年來,與塔吉克斯坦農業科學院、烏茲別克斯坦塔什干國立農業大學等單位簽署合作備忘錄8項,在聯合申報國際合作項目、共建國際農業科研平臺和試驗示范基地、舉辦國際科技合作論壇、培養碩博士研究生等方面達成了合作共識。
無論是參與實施國家重大科技專項、自治區重大科技專項、重點研發專項、“兩區”院士專項,還是開展國際科技合作、組織實施其他科技創新項目,西部中心在工作實踐中創立的“非常6+1”工作機制,都顯現出極其重要的作用。
立地扎根 實現從“飛鴿”到“永久”
2月26日,在西部中心的科研基地里,該中心高品質棉花生產模式與技術創新團隊首席科學家宋美珍研究員,正在和團隊成員一起整理分析去年棉花試驗田的試驗數據,為今年的接續試驗做準備。
宋美珍在新疆深耕棉花生產技術多年,她已深深愛上了這片沃土。2023年3月,西部中心組建高品質棉花生產模式與技術創新團隊,宋美珍成為創新團隊的領軍人。
“2023年,新疆棉花產量511.2萬噸,占全國總產九成以上,占全球比例約20%。新疆棉花產業在國民經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宋美珍說,我國紡織業每年對中高端原棉的需求量約270萬噸,而國內實際產能約122萬噸,缺口達55%。
為此,按照技術攻關課題設置,宋美珍團隊立足新疆棉花主戰場,開展高品質棉花綠色高效生產理論與技術創新及高品質棉花智慧棉田建設,為新疆棉花“穩產保供”和高質量發展提供重要技術支撐。
一直以來,新疆棉農種植棉花主要采用“矮密早”模式。經過技術創新和集成,宋美珍團隊創新研發了更具生產優勢的“寬早優”植棉模式。隨著推廣面積不斷增加,這一植棉模式被更多的棉農接受和認可,并取得顯著的經濟效益。
“中國棉花看新疆。扎根在新疆的棉田里搞科研,你能感覺到一種巨大的被需要感和滿滿的成就感。”宋美珍感慨地說。
在新疆廣袤的農田里,中國農業科學院依托“舉院援疆”戰略支撐,已累計派出百余個技術團隊、千余名技術專家扎根新疆農業一線,開展科技援疆,引領和推動新疆農業科技創新發展。
“科技援疆不能只算經濟賬,更要算政治賬、算國家戰略賬,科技工作者要有理想信念和家國情懷,要破除‘小我’實現‘大我’,要心系‘三農’、胸懷天下,顧大局、講奉獻,扎根新疆、融入新疆、奉獻新疆、建功新疆,做高水平農業科技自立自強的執行者、實干家、行動派,這才是科技工作者的援疆情懷。”這是高雷經常對西部中心的科技工作者說的話,這些話被大家高度認同,并踐行于工作中。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難者進。
李少昆作為西部中心糧食作物增產增效關鍵技術創新團隊首席科學家,帶領團隊針對當前新疆面臨的區域間玉米單產不平衡、水資源限制、水肥利用效率低和技術模式集成不足等問題,在南北疆開展區域試驗,研發了玉米密植精準調控高產技術,并在全疆玉米主產區進行推廣應用,一舉突破當地玉米產能瓶頸,為新疆糧食產能的提升提供了有效的科技支撐。
“棉花傳統主導產業闖新路、花生新興優勢產業破難題、紅花地域特色產業補短板”的新疆油料產業發展新思路,是西部中心油料作物提質增效與綜合利用創新團隊首席科學家王強在2023年團隊總結與發展建設研討會上提出的針對性建議。2023年4月,王強正式擔任新疆油料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如何拎穩新疆的“油瓶子”是他和團隊的重要責任和使命。
西部中心副主任、綠洲節水與戈壁生態農業創新團隊首席科學家何文清研究員和他的團隊協同昌吉州農業農村局,開展了地膜回收及殘留污染監測調查工作,支撐了生物降解地膜、加厚高強度地膜科學使用和示范推廣,并建立起一套系統完善的監測體系,對于改進地膜回收方式、提高地膜回收水平、促進地膜資源化利用和安全處理發揮了重要作用。
一個人的作為,只有契合時代要求,符合社會需要,人生才更有價值。
這兩年,西部中心就像一塊磁鐵,吸引著中國農業科學院全院涉及新疆農業科技高質量發展的實體化創新團隊奔赴而來。他們扎根在新疆,奮斗在基層,建功在田間,在新疆大地上,書寫充滿激情和奮斗的人生歷程。
西部中心特色農產品梯次加工利用與安全評價創新團隊首席科學家范蓓研究員,在2023年團隊總結與發展建設研討會上說:“新疆擁有豐富優質的農產品,我將帶領團隊在果品保鮮技術、分等分級選擇、預制菜研發、風味物質挖掘和產品全程數字化監控等方面發力,賦能新疆優質農產品高值化利用,助力打造優質的、獨具特色的區域性品牌。”
西部中心作物生物安全防控創新團隊首席科學家楊念婉研究員,帶領團隊長期駐扎在昌吉和庫爾勒,聚焦新疆原發性和入侵性作物有害生物,重點開展入侵與成災機制、監測預警技術和綜合治理體系研究,創新了棉花、糧食作物及特色林果害蟲生態防控技術。
“老龍河西瓜是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通過應用西瓜嫁接栽培技術,可有效解決因連年種植西瓜導致土傳病害——枯萎病發生嚴重的難題,種瓜再也不用每年倒茬,產量還提升了30%左右。”西部中心特色瓜類育種與輕簡化栽培創新團隊首席科學家朱迎春開心地說。
西部中心的科學家們大都來自國內其他省份,遠離家鄉、遠離親人,肩上擔負了很多壓力。但是,面對新疆的需要,他們毅然決然地選擇奔赴新疆,扎根新疆。
“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作為援疆科技工作者,要將個人的志向愛好和國家對新疆的發展戰略相結合,才能成就一番事業。”高雷說。
對于扎根新疆的援疆科技工作者,高雷說:“我們要像對待家人一樣,讓他們來了以后不想走,達到人在新疆、心在新疆、大愛新疆的境界。西部中心也將全力在工作上給予支持、生活上給予關愛,落實落細平臺、團隊、項目等條件支撐,加強實驗室、試驗基地等硬件建設,制定政策鼓勵支持高層次人才進疆和留疆工作,加大力度支持科研團隊及人才的項目申報,改善在疆科研人員的生活條件,努力為各路人才施展才能、實現事業夢想,提供更加廣闊的舞臺。”
也正因為如此,一批重大項目得以順利啟動,大批拔尖人才、領軍人才云集新疆,為新疆原創性、引領性、戰略性基礎研究成果供給和關鍵性、系統性、顛覆性關鍵核心技術突破,提供了重要的支撐。同時,也讓更多的科研成果從“試驗田”走向農業生產的“主戰場”,為廣大農民提供了更多看得見、摸得著的科技示范樣板,不斷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
勇攀高峰 新年再譜新篇章
202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堅持不懈抓好“三農”工作。高雷介紹,對此,中國農業科學院確定了3項重點工作:一個頭等大事——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一個重要任務——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一個利器與關鍵——強化科技和改革雙輪驅動。同時,明確集中力量抓好三件事:一是加強體系化科研,開展基礎性、前沿性、戰略性科技攻關;二是堅持科技服務“三農”發展,全面支撐農業穩產保供和鄉村發展建設治理;三是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提升科技創新整體效能。
風好正是揚帆時。
新的一年,西部中心將以“舉院援疆”戰略為依托,勇闖新路,勇立潮頭,在高質量發展中搶占先機,以高水平科技創新保障糧食與重要農產品供給和支撐鄉村全面振興。
進一步強化科研人員激勵機制。加快培養引進戰略科學家和科技領軍人才,推動相關領域產學研合作和人才交流,大力吸引集聚優秀科技人才及各類緊缺人才落戶西部中心,扎根新疆,協同攻關新疆農業發展瓶頸性科技問題。
精準引導支持重大項目爭取和成果產出。西部中心將主動融入項目指南編制,強化針對性指導和評議,推動形成重點項目凝練與培育機制。聚焦“兩重”“兩區”等代表性項目實施,全周期開展指導服務,提高專家把脈、同行指導和績效評價質效。梳理分析西部中心重大科技成果培育近期和中長期目標,制定重大成果培育專項計劃和任務清單。
全力改善科研基礎條件、提升科研能力。完成國家農業生物安全科學中心西北中心建設,落實國家鹽堿地綜合利用技術創新中心西北分中心建設,配齊相關設備及儀器,保證創新團隊入駐開展工作。啟動新疆大學智慧農學院建設項目,推進教學樓、學生公寓、專家公寓建設,加快西部中心綜合實驗樓項目立項。
積極深化“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持續拓展與中亞五國和“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科技合作,啟動區域協同“大科學計劃”。推動棉花“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建設,打造海外農業科技示范園。共同譜寫優勢互補、相通相融新篇章,促進區域農業高質量發展。
人勤春來早,奮斗正當時。西部中心將在守正創新中推進文化建設,不斷提升向心力、凝聚力和戰斗力,以等不起的緊迫感、慢不得的危機感、坐不住的責任感,在主動作為上勇擔當,在攻堅克難上敢擔當,在改革創新上顯擔當,在狠抓落實上善擔當,在扎根昌吉、建功新疆的人生追求中奉獻熱血青春,久久為功,一步一個腳印把宏偉藍圖變為美好現實。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