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最大的發展不平衡仍然是城鄉發展不平衡,最大的發展不充分仍然是農村發展不充分,全面小康征程上受發展不平衡和不充分影響最大的群體仍然是農民。尤其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解決農業農村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短板問題更加凸顯,廣大農民對縮小城鄉差距、共享發展成果的要求也更加迫切。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深刻把握我國現實國情農情、深刻認識我國城鄉關系變化特征和現代化建設規律的基礎上,著眼于黨和國家事業全局,著眼于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偉大目標和補齊農業農村短板的問題導向,對“三農”工作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提出的新的目標要求,必將在我國農業農村發展乃至現代化進程中寫下劃時代的一筆。
歷史使命 必然要求
鄉村振興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鄉村是中華民族傳統文明的發源地,在經濟社會發展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鄉村的富庶是盛世歷史的重要標志。新中國成立以來,無論是改革開放前還是之后較長時期內,整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心都是城市和工業,而鄉村和農業則為此做出了巨大貢獻和犧牲。鄉村振興戰略強調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是對鄉村地位和作用的充分肯定,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歷史使命。
鄉村振興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必然要求。我國城鎮化水平不高、農村人口總量龐大的現實國情決定了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就不會有國家的現代化。當前,與發達國家相比,鄉村仍是我國發展的最大短板。我國現代農業的發展速度較快,而鄉村發展則一直較為滯后,特別是工業化、城鎮化、農民市民化后,與城市相比,鄉村的經濟落后、環境惡化、基礎設施薄弱、增收緩慢等問題更加凸顯。
因此,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是“三農”發展的出路,涉及鄉村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各方面建設。近年來,我國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顯著增強,具備了支撐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各方面條件,要動員全社會各方力量加大對“三農”的支持力度,盡快形成“三農”發展新格局。
新動能 新任務
鄉村振興戰略確立了新時期鄉村發展新動能。進入新世紀,我國進一步加大了“三農”政策支持力度,2004年起連續14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都聚焦“三農”問題,十七大和十八大也先后提出了城鄉統籌和城鄉一體化的發展思路,有力推動了鄉村發展和農民增收。但從這些政策的發展動能來看,主要強調城市對鄉村的反哺、工業對農業的扶持,鄉村和農業均處于被動地位。
而鄉村振興戰略把鄉村置于和城市平等的地位上,更加充分地立足于其產業、生態、文化等資源,更加注重發揮其內在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構建長效的可持續發展動能機制。這是發展思路的根本性轉變,確立了全新的城鄉關系,鄉村要從過去的被動接收反哺,到今后的主動作為、實現振興,進而實現城鄉融合發展。
鄉村振興戰略提出了新時期鄉村發展新任務。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是農業農村發展到新階段設定的新目標,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為我國近六億農村人口擘畫了宏偉而美好的藍圖。相較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總要求,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除了沿用“鄉風文明”外,其余四句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以前強調“生產發展”,現在要求“產業興旺”,層次更高,要跳出單一的農業,實現三產融合發展,讓農業成為盈利產業并帶動農民增收;以前要求“生活寬裕”,如今面向全面小康社會、基本實現現代化的目標,更要“生活富裕”;以前要求“村容整潔”,現在要求“生態宜居”;以前要求“管理民主”,現在提“治理有效”,向多方參與“治理”轉變。
吸納經驗 科學規劃
現代化進程中的工業化、城鎮化加速推進,容易導致鄉村的發展陷于停滯。發達國家和地區普遍重視鄉村建設和城鄉一體化發展,在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引導下,通過建立健全法律法規和保障制度體系,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鄉村發展道路,有效解決了工農發展不均衡、城鄉差距過大等問題。
如日本的“造村運動”,主要通過政府扶持和“農協”引導,發展農業產業化和農村城鎮化;韓國的“新村運動”,以美化環境和農村改造建設、教育培訓與激勵機制結合為著力點;德國的“村莊更新”,側重鄉村規劃和布局,強調發展可持續的現代特色農業;我國臺灣省的“富麗鄉村”,著重發展鄉村休閑旅游業等特色產業,深入挖掘鄉村內涵,融入可持續發展理念。
目前,在歐美發達國家,一些環境優美的鄉村已經成為現代生活的標志和象征,生活品質也遠高于城市,成為民眾休閑休憩的重要區域,一些鄉村莊園甚至成為接待外國元首的外交場所。
不同國家、不同地區的鄉村發展和建設道路也存在較大差異。我國人口眾多、經濟發展不均衡,農業基礎差、農村底子薄、農民競爭弱,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不能照搬發達國家和地區完全依賴政府強大財政供給的路子,也應盡量避免部分拉美國家城市貧困和農村衰敗并存的“陷阱”局面,必須把鄉村振興作為新時期“三農”工作的總抓手,牢牢把握農業農村發展的階段性特征,科學制定符合現實國情農情的鄉村振興戰略規劃,穩步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讓億萬農民早日過上更加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作者系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