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國家農業科技創新聯盟成立以來,形成了資源共享“一盤棋”,集成攻關“一體化”——
[農民日報]走進農業“大科技”時代
發布時間:2016-12-07
|來源: 《農民日報》2016年12月07日|作者:何燁
閱讀提示
12月1日,國家智慧農業科技創新聯盟在四川成都成立,這是國家農業科技創新聯盟大家庭中的又一個新成員。國家農業科技創新聯盟2014年12月成立以來,圍繞著科技創新與制度創新,在國家農業科技創新聯盟中如雨后春筍又誕生了多個或資源共享或行業協同的子聯盟,為夯實農業科研根基,搭建科研創新的新平臺發揮了重要作用。
起因:破解科研同質化、碎片化難題
農業的出路在于農業的現代化,而農業現代化在于農業的科技進步和創新,為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走內涵式發展道路是結合我國的國情和農情的必然選擇。
江西贛南地區是我國著名的臍橙之鄉和柑橘之鄉,當地農民通過種植臍橙和柑橘獲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然而黃龍病也給果農們帶來了不小的經濟損失,就在去年有40多萬畝果園因黃龍病波及而被砍伐。為此,江西省農科院一方面組織院內專家進行科研攻關,另一方面多方尋求遏制和解決黃龍病的資源和辦法,與此同時,廣西農科院有著多年的與黃龍病斗爭的經驗,能不能讓江西的農民共享廣西的科技成果呢?
曾幾何時,交叉重復、競爭有余、合作不足,項目、成果、團隊碎片化,浪費了寶貴的科研資源,這是多個地方農科院在談到科研與生產時所反映的問題之一。我國有30多所農業大學,省市級農科院有1000多所,科研人員有10萬以上,還有不少企業性質的研究中心和研究人員。這些寶貴的研究資源,如果能發揮制度的組織力、動員力和整合力,對解決重大瓶頸制約難題,科技創新取得新突破有著重大的推動作用,這是國家農業科技創新聯盟成立的初衷之一。
科技創新離不開制度創新,制度創新又會推動科技創新,兩個輪子一起轉。中國農科院科技管理局局長、國家農業科技創新聯盟副秘書長梅旭榮認為:我國農業已進入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升級發展的重要歷史階段,農業發展呈現出綜合化、大型化、復雜化、多樣化等特征,無論是單一農產品的生產、生態系統的建設與發展,依靠單一組織的力量和單一技術的突破與應用難以滿足需求,與此同時,經濟全球化推動科學技術一體化、科技經濟一體化發展的趨勢越來越緊迫,整體推動了農業科技進入“大科技”時代。科研計劃布局需要頂層設計和統籌協調,平臺和基地等資源需要共享,國家農業科技創新聯盟就這樣應運而生了。
成效:整合科技資源,實現1+1>2
國家農業科技創新聯盟的誕生,就是一次制度試驗和機制探索。它的建設思路是圍繞國家重大需求和農業發展全局性、基礎性、長期性和區域性重大科技任務,建設需求導向、任務牽引、項目驅動和機制推進的國家層面的農業科技創新聯盟。不同于以往的行業協會,聯盟成員包括了科研單位以及農業龍頭企業,既帶有公益性,著力突破重大科研難題和核心技術,又緊緊服務生產,轉化和推廣一批科研成果。而且在聯盟內部,科研資源得到整合并共享,獲得了1+1大于2的效果。
僅就聯盟協作機制而言,資源共享機制包括了國家農作物種質資源科技創新聯盟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科技創新協作網;由任務牽引機制包括東北黑土地保護科技創新聯盟和小麥高產安全體系科技創新聯盟;由市場驅動機制包括高效低風險農藥科技創新聯盟和水稻商業化分子育種科技創新聯盟,此外還有行業協同機制和政府支持機制等等。
安徽省荃銀高科種業股份有限公司是水稻商業化分子育種科技創新聯盟的牽頭單位。種業自主創新是我國“十三五”規劃中的重大項目之一,由企業牽頭的聯盟,利用中國農科院、安徽省農科院、安徽農業大學的大量人才、技術成果和企業、市場的需求進行有效對接,使企業得到了迅速的成長,同時也讓我國自主育成的品質優良品種得到轉化推廣。公司董事長張琴說:“在聯盟之下,實現了科研經費效益的最大化,科學家的智慧在這里得到體現,企業也從合作中實現發展共贏。”
東北黑土區是我國最大的商品糧基地所在地,承擔著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任。然而,由于長期掠奪式經營,東北黑土區耕地無機養分投入不均衡,土壤養分長期虧缺,土壤供肥、供水能力減弱、生物活性降低,形成大面積的中低產田。
東北黑土地保護科技創新聯盟針對東北黑土區土壤肥力退化、水土流失、土壤鹽漬化、土壤沙化、土壤酸化等一系列影響黑土區土壤質量、土地生產力發揮和黑土資源持續利用等問題,從土——肥——水——作物資源綜合高效利用出發,組織開展協同創新行動,聯合研發黑土地保護與糧倉工程技術與支撐保障體系,初步形成了一體化的綜合解決方案。這對于遏制黑土退化趨勢,提高東北黑土區耕地地力水平,穩定和提高糧食總產,建立黑土良性生態系統,具有重要意義。
可以說,聯盟形成了資源共享的“一盤棋”格局,形成了集成解決問題的“一體化”格局和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的“一條龍”格局。
展望:智慧農業起航,大數據驅動未來農業發展
繼國家奶業科技創新聯盟和國家棉花科技創新聯盟后,國家智慧農業科技創新聯盟作為產業“一條龍”科研組織模式中的一員最近在四川成都成立。作為國家農業科技創新聯盟中的年輕成員,智慧農業聯盟的成立也標志著我國的智慧農業發展進入了新的階段。
中國農科院副院長、智慧農業科技創新聯盟理事長唐華俊介紹,智慧農業是將新興的傳感網、大數據、互聯網、云計算、智能控制等現代信息技術深入應用到農業生產、加工、經營、管理和服務等全產業鏈各環節,實現精準化種植、互聯網化銷售、智能化決策和社會化服務等全程智能管理。智慧農業和我們所熟悉的精準農業不同的是在技術上智慧農業擁有更透徹的感知、更廣泛的互聯互通、更深入的智能化,如精準化種植、互聯網化銷售、智能化決策和社會化服務。
聯盟成員中國農科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所長王道龍介紹,2015年全球氣候智慧農業聯盟成立是促進我國智慧農業聯盟成立的契機,目前我國的智慧農業還處于起步階段,而在某些先進地區的農業企業和家庭農場,一臺電腦足以完成墑情監測,水肥的配比,從而節省人工,大大提高勞動生產效率。智慧農業科技創新聯盟的成立,也是我國發展智慧農業在思路和理念上的探索,聯盟將在智能作業、智慧生產上總結模式和技術體系。“關鍵是要先做出來給農民看,讓農民看到智慧農業與未來現代農業發展的前景。”王道龍說。
12月1日,國家智慧農業科技創新聯盟在四川成都成立,這是國家農業科技創新聯盟大家庭中的又一個新成員。國家農業科技創新聯盟2014年12月成立以來,圍繞著科技創新與制度創新,在國家農業科技創新聯盟中如雨后春筍又誕生了多個或資源共享或行業協同的子聯盟,為夯實農業科研根基,搭建科研創新的新平臺發揮了重要作用。
起因:破解科研同質化、碎片化難題
農業的出路在于農業的現代化,而農業現代化在于農業的科技進步和創新,為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走內涵式發展道路是結合我國的國情和農情的必然選擇。
江西贛南地區是我國著名的臍橙之鄉和柑橘之鄉,當地農民通過種植臍橙和柑橘獲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然而黃龍病也給果農們帶來了不小的經濟損失,就在去年有40多萬畝果園因黃龍病波及而被砍伐。為此,江西省農科院一方面組織院內專家進行科研攻關,另一方面多方尋求遏制和解決黃龍病的資源和辦法,與此同時,廣西農科院有著多年的與黃龍病斗爭的經驗,能不能讓江西的農民共享廣西的科技成果呢?
曾幾何時,交叉重復、競爭有余、合作不足,項目、成果、團隊碎片化,浪費了寶貴的科研資源,這是多個地方農科院在談到科研與生產時所反映的問題之一。我國有30多所農業大學,省市級農科院有1000多所,科研人員有10萬以上,還有不少企業性質的研究中心和研究人員。這些寶貴的研究資源,如果能發揮制度的組織力、動員力和整合力,對解決重大瓶頸制約難題,科技創新取得新突破有著重大的推動作用,這是國家農業科技創新聯盟成立的初衷之一。
科技創新離不開制度創新,制度創新又會推動科技創新,兩個輪子一起轉。中國農科院科技管理局局長、國家農業科技創新聯盟副秘書長梅旭榮認為:我國農業已進入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升級發展的重要歷史階段,農業發展呈現出綜合化、大型化、復雜化、多樣化等特征,無論是單一農產品的生產、生態系統的建設與發展,依靠單一組織的力量和單一技術的突破與應用難以滿足需求,與此同時,經濟全球化推動科學技術一體化、科技經濟一體化發展的趨勢越來越緊迫,整體推動了農業科技進入“大科技”時代。科研計劃布局需要頂層設計和統籌協調,平臺和基地等資源需要共享,國家農業科技創新聯盟就這樣應運而生了。
成效:整合科技資源,實現1+1>2
國家農業科技創新聯盟的誕生,就是一次制度試驗和機制探索。它的建設思路是圍繞國家重大需求和農業發展全局性、基礎性、長期性和區域性重大科技任務,建設需求導向、任務牽引、項目驅動和機制推進的國家層面的農業科技創新聯盟。不同于以往的行業協會,聯盟成員包括了科研單位以及農業龍頭企業,既帶有公益性,著力突破重大科研難題和核心技術,又緊緊服務生產,轉化和推廣一批科研成果。而且在聯盟內部,科研資源得到整合并共享,獲得了1+1大于2的效果。
僅就聯盟協作機制而言,資源共享機制包括了國家農作物種質資源科技創新聯盟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科技創新協作網;由任務牽引機制包括東北黑土地保護科技創新聯盟和小麥高產安全體系科技創新聯盟;由市場驅動機制包括高效低風險農藥科技創新聯盟和水稻商業化分子育種科技創新聯盟,此外還有行業協同機制和政府支持機制等等。
安徽省荃銀高科種業股份有限公司是水稻商業化分子育種科技創新聯盟的牽頭單位。種業自主創新是我國“十三五”規劃中的重大項目之一,由企業牽頭的聯盟,利用中國農科院、安徽省農科院、安徽農業大學的大量人才、技術成果和企業、市場的需求進行有效對接,使企業得到了迅速的成長,同時也讓我國自主育成的品質優良品種得到轉化推廣。公司董事長張琴說:“在聯盟之下,實現了科研經費效益的最大化,科學家的智慧在這里得到體現,企業也從合作中實現發展共贏。”
東北黑土區是我國最大的商品糧基地所在地,承擔著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任。然而,由于長期掠奪式經營,東北黑土區耕地無機養分投入不均衡,土壤養分長期虧缺,土壤供肥、供水能力減弱、生物活性降低,形成大面積的中低產田。
東北黑土地保護科技創新聯盟針對東北黑土區土壤肥力退化、水土流失、土壤鹽漬化、土壤沙化、土壤酸化等一系列影響黑土區土壤質量、土地生產力發揮和黑土資源持續利用等問題,從土——肥——水——作物資源綜合高效利用出發,組織開展協同創新行動,聯合研發黑土地保護與糧倉工程技術與支撐保障體系,初步形成了一體化的綜合解決方案。這對于遏制黑土退化趨勢,提高東北黑土區耕地地力水平,穩定和提高糧食總產,建立黑土良性生態系統,具有重要意義。
可以說,聯盟形成了資源共享的“一盤棋”格局,形成了集成解決問題的“一體化”格局和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的“一條龍”格局。
展望:智慧農業起航,大數據驅動未來農業發展
繼國家奶業科技創新聯盟和國家棉花科技創新聯盟后,國家智慧農業科技創新聯盟作為產業“一條龍”科研組織模式中的一員最近在四川成都成立。作為國家農業科技創新聯盟中的年輕成員,智慧農業聯盟的成立也標志著我國的智慧農業發展進入了新的階段。
中國農科院副院長、智慧農業科技創新聯盟理事長唐華俊介紹,智慧農業是將新興的傳感網、大數據、互聯網、云計算、智能控制等現代信息技術深入應用到農業生產、加工、經營、管理和服務等全產業鏈各環節,實現精準化種植、互聯網化銷售、智能化決策和社會化服務等全程智能管理。智慧農業和我們所熟悉的精準農業不同的是在技術上智慧農業擁有更透徹的感知、更廣泛的互聯互通、更深入的智能化,如精準化種植、互聯網化銷售、智能化決策和社會化服務。
聯盟成員中國農科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所長王道龍介紹,2015年全球氣候智慧農業聯盟成立是促進我國智慧農業聯盟成立的契機,目前我國的智慧農業還處于起步階段,而在某些先進地區的農業企業和家庭農場,一臺電腦足以完成墑情監測,水肥的配比,從而節省人工,大大提高勞動生產效率。智慧農業科技創新聯盟的成立,也是我國發展智慧農業在思路和理念上的探索,聯盟將在智能作業、智慧生產上總結模式和技術體系。“關鍵是要先做出來給農民看,讓農民看到智慧農業與未來現代農業發展的前景。”王道龍說。
打印本頁
關閉本頁
院網信息發布與管理
最新動態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