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樹上為何都掛著一個開口的礦泉水瓶?在遼寧省興城市三道溝鄉三道溝里村的現代果樹示范基地里,興城市希林果蔬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李希林告訴記者:“這是防治梨實蜂用的,瓶里裝的是蜂蜜水,用來引誘梨實蜂。去年發生了梨實蜂,果樹幾乎全軍覆沒。今年請來果樹所的專家,通過精準測報配上簡單的防治裝配,及時噴撒有效防止梨實蜂發生。”這是遼寧省開展農業科技“打通計劃”為農服務的一個縮影。
遼寧自然條件優越,果樹資源豐富,果業生產已成為遼寧增加農民收入、壯大農村經濟的主導產業和富民產業。然而作為果業大省,遼寧果業面臨著果樹老化、果業科技成果轉化率不高、果業產業化低等問題。為推進果樹產業綠色高質量發展,在果業新質生產力上做文章,遼寧省科技創新服務中心(以下簡稱“科創中心”)聯合中國農業科學院果樹研究所(以下簡稱“果樹所”),開展了農業科技“打通計劃”。
“打通計劃”針對遼寧省果樹生產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強化多鏈融合發展,推動政、產、學、研、企之間的合作,前瞻性、高效性地設計果樹科研項目,提出“優質、安全、簡約、多樣、高效”的技術主攻方向,研發優質輕簡高效栽培新品種、新模式、新技術、新產品,構建區域性果樹優質輕簡高效栽培技術體系,創新示范推廣服務模式,在不同優勢產區示范推廣,打通成果轉化、技術推廣、服務農民的“最后一公里”,實現果業生產省力降本、提質增效。
模式向“新”,打通“實驗室-地頭”的創新鏈
遼寧有蘋果、梨、山楂和李杏4個國家種質資源圃,為我國果業基礎研究、新品種選育及產業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物質保障。如何把科研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果樹所建立起首個村級成果轉化示范基地“果樹所三道溝現代果樹示范基地”,充分發揮品種、技術、專家、資源優勢,打通科技成果轉化的“最后一公里”。
“我們從種蘋果開始,就從果樹所引進新品種‘華紅’‘華月’‘中蘋紅蜜’,種植面積1850畝,年產量達150多萬斤。像華紅風味酸甜適度,有香氣、品質極佳,而且采前基本無落果,豐產、穩定。”錦州市義縣張家堡鎮寶林村黨支部書記周立群在蘋果園里向記者介紹果園生產情況。
看到家鄉的坡耕地大片閑置或荒廢,周立群帶領大家修筑梯田,一起栽果樹。2021年他到果樹所參觀學習先進果樹種植技術,之后陸續組織本村40余名村民來果樹所參加技術培訓。果樹所將選育的蘋果優新品種引入到寶林村進行示范,并傳授矮砧集約新模式,實現了栽后第二年見果,第三年畝產達1000公斤,第四年進入豐產期,畝產量2000公斤。
為了解決遼寧省蘋果產業主栽品種結構單一、多元化優質品種嚴重不足的問題,滿足消費者的多樣化需求,果樹所選育“華紅”“華月”等蘋果新品種13個,涉及不同熟期、不同抗性及不同風味,現已在遼寧省示范推廣20余萬畝。“華紅”和“中蘋紅蜜”入選遼寧省農業主導品種,有力推動了遼寧省蘋果產業的提質增效。
針對遼寧省果樹產業存在的“卡脖子”技術,科創中心聯合果樹所實施“打通計劃”,圍繞聚焦打通科技成果轉化堵點、痛點和難點,開展攻關突破,撬動社會資金投入,突破了一批關鍵技術,加快產學研深度融合,取得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形成良好的示范效應,在成功探索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創新的同時,也鍛煉了一支業務嫻熟的科技服務隊伍。
一個好的模式能加快推動科技成果落地進程,在實施“打通計劃”后,果樹所創立五位一體協同轉化科技成果模式,形成科研單位有創收、地方政府有政績、龍頭企業有效益、基層農戶有收益、國外專家有交流的五方共贏利益共同體。
果樹所所長程存剛說,按照“五五”成果轉化模式,建立研發中心、產業研究院、試驗站、專家工作站和成果示范基地“五類”基地,創建轉化果業減水、減肥、減藥、減人和減樹“五減”技術體系,生產出好吃、好看、好種、好賣和好想“五好”水果,實現科研產出率、土地產出率、勞動生產率、資本回報率和政府回報率“五個”提高。
服務向“新”,打通“產前-產后”的全產業鏈
在鞍山海城市李二種養殖專業合作社的梨樹園里,記者見到的全是新科技。梨樹的品種是從果樹所引進的新品種“華蜜”和“晚翠香”,用大草原無污染的純羊糞培肥果園地力,利用昆蟲性誘劑,釋放赤眼蜂進行生物防治,保護果園生態環境,開發了南果梨果脯、南果梨酒等加工產品。
合作社理事長李德財向記者介紹,這些新品種、新技術都是果樹所鞍山南果梨“多鏈融合服務團”帶來的,合作社還舉辦了海城市梨花節,每年吸引省內外游客近萬名,實現了梨產業全產業鏈與文旅產業的有機融合。
在鞍山南果梨產區,服務團專家開展線上、線下培訓,引進并在鞍山市示范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10余項,示范輻射區域生產技術水平整體提升,化肥用量可以減少15%以上,優質果率提高15%~20%。
科技成果落地才是產業發展的第一步,并不意味著科技成果馬上形成產業化。科技成果產業化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創新要素匯聚,合力打通轉化鏈條。
科創中心與果樹所及當地政府成立了鞍山南果梨“多鏈融合服務團”、綏中“多鏈融合服務團”,在為鞍山市南果梨、綏中葫蘆島農墾集團科技服務的過程中,形成了“五方協同、一點帶全鏈”聯合模式,即地方政府積極引導,科研單位提供科技支撐、果業企業示范帶動,發揮“多鏈融合服務團”支撐紐帶作用,使不同專家智力資源匯聚,帶動果樹產業產前、產中、產后全鏈條生產環節提升的模式。
產品好不等于賣得好,在企業的銷售環節,果樹所“多鏈融合服務團”,通過技術賦能,協助葫蘆島農墾集團等企業建設電商直播基地,通過技術直播展示、網絡銷售,全力推進“數商興農”。
通過“多鏈融合服務團”引導企業積極拓展果品銷售合作渠道,搭建起企業大型客商產銷、供需一體的溝通橋梁。企業實現了資金、技術、人才培訓、農資配送等諸多生產要素的深度融合,形成以國有農事企業為龍頭,鄉鎮、村集體參與聯動,科研院所提供技術支持,農民受益的農村經濟發展模式,助力農事企業做大、集體經濟增收、農民增收致富。
在深化科產科企融合發展,加快推進“研學產”向“產學研”轉變,在“創新驅動”“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指引下,科創中心聯合果樹所圍繞產業鏈部署科技創新鏈、人才智力鏈、金融資金鏈成立專業性強的服務團,強化多鏈深度融合的協同發展,為遼寧省果樹產業的可持續、高質量發展探尋了新模式、注入了新動能。
培訓向“新”,打通“專家-農民”的技術推廣鏈
“前幾天我還參加了果樹所的果樹病蟲害防治的培訓活動,這些年我沒少參加培訓,學到了生物防治、減肥減藥等提升果品的技術,有了專家做后盾,我們果農受益頗多。”興城市三道溝鄉三道溝里村的果農張記光有50多畝蘋果園,“在專家的指導下,將原來的條紅果換成片紅果,很受市場歡迎。”張記光說。
果樹所指導葫蘆島農墾集團今年新建了一個目前最高標準的蘋果示范園,應用了移栽密植、矮化、智慧農業系統等技術。在果樹所服務團的技術支撐下,綏中的企業果樹高標準苗木繁育、種苗組培脫毒檢測、果樹優質高效栽培、病蟲害綠色防控、貯藏加工增值、冷鏈物流及品質控制等生產技術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
針對遼寧省重要經濟樹種蘋果、梨,科創中心組織果樹所開展了蘋果、梨病蟲害防控技術體系構建與宣傳的系列活動,定期舉辦“遼寧省果樹主產區果農素質提升培訓”,通過便捷直觀的植保技術宣傳平臺,源源不斷地向生產端輸送技術,促進產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阜新市彰武縣葦子溝鎮白音花村村民王曉東是果樹所培養的優秀學員,他告訴記者:“還得上學啊,看人家趙博士講課講得多好,通俗易懂,我們這思想太老了,不學都跟不上趟了。”連續三年,王曉東一遍遍到果樹所學習整形修剪技術,果樹所的趙德英博士一遍遍不厭其煩地手把手教,現在王曉東也成了遠近聞名的修剪能手,成立了自己的修剪服務隊,長期在省內外從事果樹修剪技術服務。
通過栽培技術的實施,全省新栽蘋果面積的90%以上應用了集約矮化栽培技術。示范輻射區域生產技術水平整體提升,化肥用量減少30%以上,化學農藥減少使用2~3次,農藥使用量減少達35%以上,優質果率提高20%~25%,每畝節省人工14個左右,單位規模新增純收益每畝2500元。目前建立核心示范基地6.8萬畝,累計推廣面積35.7萬余畝,取得總經濟效益8.9億元,經濟效益顯著。
通過“打通計劃”及“多鏈融合服務團”活動的開展,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與生態效益,有力解決遼寧目前蘋果產業中“卡脖子”技術,有效提升遼寧省蘋果產業的集約化、規模化、標準化和優質化經營管理水平,加速遼寧蘋果產業化發展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