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9日,中國農業科學院2021年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總結分析中國農業科學院2020年工作,系統盤點“十三五”發展成效,分析當前主要形勢與任務,謀劃“十四五”農業科技創新發展思路,部署2021年重點任務。
據介紹,十三五期間,中國農科院瞄準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有力支撐國家糧食安全和農業高質量發展,具體表現為:
“藏糧于技”科研攻關取得新突破。集高產、優質、多抗、廣適性于一身的水稻品種“華浙優261”,獲第三屆黑龍江國際大米節秈米組金獎第一名。“中麥895”累計推廣約4500萬畝,年最大推廣面積1062萬畝。優質強筋小麥新品種“中麥578”平均畝產達到841.5公斤,創下黃淮麥區高產紀錄。玉米豐產綠色高效全程機械化技術再創1663.25公斤畝產新紀錄。創制耐草甘膦除草劑大豆新品種“中黃6106”。
非洲豬瘟和草地貪夜蛾防控攻關取得重大進展。順利完成非洲豬瘟弱毒疫苗實驗室創制、中間試制、生物安全環境釋放試驗及第一階段臨床試驗,生物安全生產性試驗和第二階段臨床試驗順利推進,進一步證明了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突破了大規模生產工藝的關鍵瓶頸,向產業化應用邁出堅實一步。進一步明確草地貪夜蛾危害規律,研發高效精準的監測預警技術,實現異地預測預報和就地治理。自主研發國內首款雞全基因組選育芯片“京芯一號”。創制新獸藥沙咪珠利改變我國球蟲耐藥無藥可用的局面。突破環境光背景干擾技術瓶頸,實現智能手機拍照5分鐘快速檢測農藥殘留。
農業技術集成示范與推廣成效明顯。組織實施油菜、馬鈴薯、棉花等種植業和奶牛、肉羊、生豬等養殖業共14個產業高產高效技術集成示范,種植業平均增產28%,節水35%,節肥25%,節藥30%,畝均節本增效400元,養殖業節本增效達30%。
中國農科院聚焦基礎研究和卡脖子技術攻關,科技創新取得新突破。全院累計獲得有效發明專利2964件,取得植物新品種權338個,新獸藥、新農藥46項。建成全球最大的大動物P4實驗室單體設施,國家種質資源庫結構封頂。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572項,較“十二五”同比增長12%。獲國家科技獎36項,占全國農業領域授獎成果的約1/4,較“十二五”增加5項。
會議強調,面向“十四五”,中國農科院把解決好種子和耕地問題作為創新重點,為大力提升耕地質量,落實“藏糧于地”戰略,提供一體化解決方案。把打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作為重大使命,進一步強化基礎前沿、關鍵技術、科研布局、人才隊伍等領域的工作。把機制創新作為根本動力,構建高效協同的創新生態系統和院所治理體系。把支撐引領鄉村振興作為主要目標,以“三創一體”團隊建設為依托,推動科企融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