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是大食物觀保障糧食安全的體現。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解決吃飯問題,根本出路在科技。”日前,2023中國農業農村科技發展論壇暨中國現代農業發展論壇在南京舉辦“大食物觀與糧食安全”院士報告會,多位院士專家如是表示。
生物育種科技是確保糧食安全的重要源頭。
“2022年,我國的糧食進口量對外依存度已經超過了19%,因此,持續提升食物種類和質量越來越重要。”中國工程院院士萬建民指出,“在中國良種對增產的貢獻率是45%,但是發達國家達到了60%以上。生物育種是目前整個糧食增產的重大科技,生物育種科技仍是確保糧食安全的重要源頭。我們要加快生物育種原始突破,包括跨學科領域的綜合的系統布局,加大生物數據、大數據智能設計等基礎算法和模型的研發,推進生物育種和應用場景的深度結合和應用。”
食品制造面臨很多新任務,比如說食品資源的問題、提升食品加工效率的問題,以及追求更多的營養與風味的問題。
“從工程的角度,我們認為,要把制造過程強化,提高制造的效率。要進行單元替代,有些單元不符合現在的一些要求,比如有些單元不符合低碳的要求,要進行替代。要進行流程的重構,來重新構建加工的流程。”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堅表示,“生物技術正在重塑世界,食品產業正在進入一個大的時代,所以我們需要生物與食品在科學技術產業等方面全方位地交叉與融合,這樣才能推進我們的生物和食品產業的發展。”
怎樣做好資源的研究來提高大豆的產能?中國工程院院士蓋鈞鎰指出:“大豆起源在中國,中國是大豆資源大國。怎么來充分利用我們這么大批資源的途徑,還有待于我們去挖掘。我們有許多難題沒有得到解決,比如說大豆的葉霉根腐病,現在還沒有絕對的抗性基因,有許多抗性以及有待于創造新的等位基因。根據過去工作的體會,我們在資源的研究中間要充分利用數千年來的自然變異,結合標記輔助技術來創造新的種質材料。未來,我們需要通過攻關的辦法,或者集中力量來創新創造。”
保障糧食安全要樹立大農業觀、大食物觀,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發展設施農業具有重要的意義。
“設施農業滿足人民美好生活的要求。食物是人類生存的基本,根據有關世界組織以及中國的組織的推薦,蔬菜在食物供給里占有重要的組成部分,一般來說每天要吃300-500克蔬菜,這個比重遠高于谷物,谷物是200-300克。在今后的發展中,隨著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蔬菜和水果會越來越重要。因為人體或者動物不能合成的,部分要靠植物來合成,新鮮蔬菜供給在人類健康占有重要的組成部分,蔬菜提供了多元化的食物供給、營養健康、維生素C、葉黃素等等。如果按500克來算,每天全國14億人口初步算了一下,全國每天需要70萬噸蔬菜。因此,我們要以大食物觀為指引,高質量發展設施農業。”中國工程院院士喻景權在報告會中強調。
(中國農業科學院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