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一號文件再次強調“加快建立糧食和大食物統計監測體系”,將其作為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的重要任務。對此,新華網邀請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員魏廣成、副研究員勵汀郁進行深入解讀,探討這一體系的現實需求、重要性及具體舉措。
專家表示,隨著大食物觀的提出,食物來源正在從傳統的耕地向森林、草原、江河湖海等全域資源拓展。然而,當前我國對森林、草原、海洋等潛在食物資源的量化評估尚顯不足,缺乏系統的監測體系來摸清這些資源的家底。因此,建立糧食和大食物統計監測體系顯得至關重要。
該體系不僅有助于精準評估食物資源潛力,避免資源錯配和生態風險,還能應對消費升級的迫切需求,精準匹配多元化供給。此外,通過打通部門間數據壁壘,整合資源承載力、生產潛力、加工流通等全鏈條信息,該體系將為差異化開發食物資源提供依據,并引導企業、科研機構等主體參與數據收集和核實,推動數據社會共享。
針對如何加快建立這一體系,專家提出了以下重點舉措:
首先,要加強各類食物統計和營養管理。建立全口徑食物統計制度,明確統計指標、口徑和方法,實現食物生產、流通、消費全鏈條數據覆蓋。同時,構建多部門協同機制,加強數據共享和業務協同,提升數據采集、傳輸、處理和分析能力。
其次,要強化糧油生產動態監測。構建糧油全產業鏈監測網絡體系,明確將耕地質量、作物長勢、倉儲流通等全鏈條全環節納入監測范圍。推進智能監測技術深度應用,實施“天空地一體化”監測工程,完善糧油作物的智能監測站建設。
最后,要構建畜牧業全周期監測網絡。完善畜牧業全周期監測頂層制度設計,明確全鏈條監測指標。搭建畜牧業智慧監測基礎設施,開發畜牧業監測區塊鏈平臺,實現草畜平衡動態測算。同時,建立畜牧業產能波動預警模型,在重點區域構建種養結合承載力評估系統。
專家強調,通過這些舉措的實施,我國將加快建立起完善的糧食和大食物統計監測體系,為踐行大食物觀、支撐大食物戰略實施提供基礎性、系統性支撐。這不僅有助于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還將進一步推動現代農業體系的數字化轉型和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