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和中國農業綠色發展研究會在北京聯合發布《中國農業綠色發展報告2023》(以下簡稱“報告”)。中國農業科學院黨組書記楊振海,農業農村部發展規劃司司長陳邦勛出席會議并致辭。
報告是在農業農村部發展規劃司指導下,由中國農業綠色發展研究會和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編著的,系“中國農業科學院智庫系列報告”之一,自2019年起連續六年發布年度報告,已成為社會各界觀察我國農業綠色發展狀況的重要“窗口”。同時,已連續2年發布英文簡版,向全球展示農業綠色發展“中國樣板”和“中國方案”。報告包括綠色指數、綠色資源、綠色環境、綠色供給、綠色生活、綠色理論、綠色技術、綠色模式和綠色主體等當前社會關注的熱點領域,共12章。
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葉玉江指出,報告以客觀、權威數據為支撐,從生產、生活、生態和科技等多角度系統反映2022-2023年我國農業綠色發展的總體水平、重大行動和主要成就。
報告顯示,2022-2023年,我國農業綠色發展水平穩步提升、農業資源節約保育水平持續提高、農業產地環境保護與治理成效顯著、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能力持續提升、鄉村生活更加富裕美好、農業綠色發展試驗示范深入開展、農業綠色發展理論與科技創新進一步深化、農業綠色發展模式創新取得新進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成為綠色轉型的生力軍。
“總體上,我國農業綠色發展水平穩步提升,多維度持續推進農業全面綠色轉型,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先試成效顯著,科技創新有效支撐農業綠色發展。報告在保留原有資源節約、環境保護、綠色產品供給及鄉村生活核心板塊的基礎上,新增了農業綠色發展理論創新、農業綠色發展價值實現路徑探索等內容。”葉玉江表示。
報告指出,2022年全國農業綠色發展指數達到77.90,較上一年提高0.37,比2015年提高2.71。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率先開展先行先試,農業綠色發展水平相對較高。2022年先行區農業綠色發展指數平均達到80.45,明顯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其中,5個先行區農業綠色發展指數超過85,農業綠色發展水平處于全國領先水平;66個先行區指數為80~85,農業綠色發展水平處于全國先進;其他57個先行區指數為75~80,農業綠色發展水平處于全國較高水平。
農業農村部原副部長、中國農業綠色發展研究會理事長余欣榮指出,報告定量反映了我國農業綠色發展新進展,系統梳理了我國農業綠色發展基礎理論研究最新成果,形成了部分農業綠色發展專項研究成果,總結梳理了我國農業綠色發展實踐成果。
以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為重點,各地積極探索農業綠色發展推進模式,報告梳理了10大區域典型模式,包括“河北省黃驊市:打造鹽堿地上的‘綠色糧倉’”“內蒙古自治區敖漢旗:擦亮特色小米產業‘靚麗名片’”“吉林省梨樹縣:推進黑土地保護與穩產豐產協調發展”等,為探索我國鄉村振興綠色化路徑提供參考樣本。
余欣榮強調,要繼續做好科學試驗數據積累,強化報告的基礎數據支撐;宣介農業綠色技術成果,持續提升報告活力;拓展宣傳渠道,持續擴大報告社會影響力。
(中國農業科學院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