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種植面積5.5億畝,糧飼加工兼用,這就是玉米,我國第一大農作物。面對玉米價格低谷,如何依靠科技進步降低成本,增加農民收入,對維護國家糧食安全有重要的意義。
“我國玉米的生產技術已經接近世界先進水平。按照這樣的生產技術和經營方式,玉米生產的效益已經具備國際市場競爭力。”9月26日-27日,中國農科院玉米綠色增產增效綜合技術集成模式現場會在山東省武城縣舉行,中國農科院黨組書記陳萌山在會上指出,我國的玉米生產方式正在醞釀一場深刻的技術革命,這有可能改變中國玉米產業的命運。
節本增效技術拯救玉米生產
“前兩年選用的集成技術主要以高產為主,今年主要強調節本增效。”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黃長玲這樣向《中國科學報》記者介紹,玉米綠色增產增效綜合技術集成模式項目已經實施三年。
今年在黃淮海玉米產區集成推廣的技術包括“農機農藝八配套、科學播種六融合、綠色防控四結合”。八配套即優良品種優質包衣種子+科學播種+綠色防控+化控抗逆 +適時晚收+收儲減損+全程機械化+全程信息化管理;六融合即搶時+測土配方肥+增施有機肥+深松免耕+多層施肥+等行密植播種;四結合即農業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學防治。
之所以會產生這樣的變化,是源于今年玉米價格的大幅下滑。
山東省武城縣農業局局長張學豐算了一筆賬,截止到2015年,武城縣實現了玉米單產667.5公斤,較三年前增長68.2公斤,增幅14.1%。今年年初,中國農業科學院專家為武城縣制定集成技術模式時,對整個玉米價格下滑的形勢做出了預判。假如再像前兩年那樣追求高投入高產出模式,最終只能獲得投入和產出比基本持平的效果。
根據這種形勢,中國農科院專家對集成技術模式進行了改進,也就是轉向“節本增效”。黃長玲介紹,通過8項技術和應用,做到“三減一增”,即減肥、減藥、減人工,增效。具體措施就是進行產業調整,壓縮玉米種植面積,但由于老百姓不愿意放棄種玉米,整個黃淮海地區60萬畝地調出去不到7萬畝。
通過綠色增產增效生產模式,降低了化肥使用10%以上,減少施用農藥10%以上,節省工1個/畝,提升效益10%以上,同時保證畝產700~800公斤。經測算,農戶可節約成本120元/畝。在土壤肥力較好的地塊大面積推廣,每畝節約成本120元和增效100元,即可增收220元。
“效果非常明顯,通過技術應用,最大限度的保證了農民種植玉米在每畝的效益。所以非常感謝中國農業創新聯盟的各位專家的辛勤勞動。”張學豐說。
把“綠色”擺在第一位
“10天后,這些玉米的水分就更低了,可以用機械直接收割籽粒了。”黃長玲看著示范方里的玉米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今年集成了多項綠色防控技術,強調一控兩減三基本。
首先,提供抗病的品種實現農業防治;其次,提供太陽能、誘導蟲等手段實現物理防治,減少化學用藥次數;再次,利用赤眼蜂防止米蛀蟲的危害,實現生物防治;還有通過化學防治降低病蟲害。
其中,有三項綠色技術引起了記者的關注。
由中國農科院植保所研發的植物免疫蛋白誘導劑阿泰靈不直接作用于植物病原物,而是通過誘導植物免疫力提高抗性,使植物健康生長,減輕災害,提高產量。同時能減少用藥,保護生態安全和農產品安全。阿泰靈試驗區比對照組區產量增加11.03%。按照玉米市場價1.4元/公斤計算,提高經濟效益123.3元/畝。
安徽農業大學王韋韋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他們研制的智能熱霧化噴藥技術采用履帶式機器人在玉米生產中后期進入農田噴藥,能向無人機無法施藥的葉背面噴施農藥等。一臺熱霧機相當于15個勞動力的工作效率,降低勞動力成本,同時避免藥物對作業人員造成健康損失害。一次裝藥可噴灑80畝以上,一天可防治800畝左右,可節約20%的用藥量。
而中國農科院作科所研究員黃志強則根據激素的調控原理,研發出了“金得樂”這種生長調節劑,在玉米6展葉期向葉面噴施,實現增加根量,提高根系活力;改善株型,根系固土力提高2倍以上;抗倒伏性能提高;提高產量的效果。
向世界水平靠近
“我國玉米總體看來發展很快,但是創新能力相對比較薄弱,需要靠優良品種和系統化的機制創新進行支撐。”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副所長李新海在會上指出,玉米飼料、能源和高附加值產品的加工業發展需要高品質的玉米和加工技術支撐與轉型升級;以家庭式小農場為主的生產組織方式與機械化生產逐步呈現適度規模化趨勢之間的差距,需要集約化和標準化生產技術創新與應用來縮小;土壤質量下降,儲運方式滯后,也制約玉米可持續發展,需要優化品種結構,改良土壤質量,統肥統施,烘干儲備技術的創新與應用。
不過,在考察了武城縣示范點后,陳萌山認為,我國玉米的生產技術已經接近世界先進水平。按照這樣的生產技術和經營方式,玉米生產的效益已經具備國際市場競爭力。
武城項目示范區30萬畝玉米示范田,畝產達到667公斤,接近美國690公斤的全國平均水平,而美國的玉米產業標志著世界先進水平。在投入方面,實際的生產要素投入成本是300元/畝,加上土地使用、人工費,合計1000元/畝,每公斤玉米生產成本是0.75元。“這個示范點的水平比美國(0.67元)還要少一點。”陳萌山指出,武城30萬畝玉米綠色增產增效實施以后,其技術已經接近國際先進水平,技術密度高,全程機械化,減少投入。
“這套技術路徑為我們奠定了農業生產的競爭力。”陳萌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