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初的藏北高原,宛若一幅由藍天、白云、牛羊和綠色繪制的錦緞畫,雖然天氣晴朗,但走進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的西藏那曲市,仍要穿上厚厚的外套。
在羌塘大草原腹地,有一個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花費16年心血澆筑的國家農業環境那曲觀測實驗站(以下簡稱那曲站)。8月4日下午,那曲站科研團隊骨干、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副研究員胡國錚正帶著四名研究生查看控制實驗平臺和氣候環境、碳通量、土壤呼吸等連續觀測儀器設備,記錄相關數據?!拔覀兘ㄔO了多個氣候變化模擬控制實驗平臺,深入研究模擬增溫、增雨、干旱和氮沉降增加及其交互作用對高寒草地生產力、物種多樣性、溫室氣體排放以及土壤養分循環的影響,評估未來氣候變化對藏北高寒草地生態系統帶來的綜合影響。”胡國錚對記者說。
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保護好青藏高原生態就是對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最大貢獻。要深入推進青藏高原科學考察工作,揭示環境變化機理,準確把握全球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對青藏高原的影響,研究提出保護、修復、治理的系統方案和工程舉措。
多年來,那曲站科研團隊堅守在雪域高原科研一線,踐行總書記要求,為草原生態文明建設、高寒草牧業發展和脫貧攻堅事業默默奉獻。通過對高寒草地生態進行長期監測,試驗并逐步推廣高寒牧區房前屋后及棚圈種草技術、退化高寒草地生態修復技術、天然草地合理放牧技術、牦牛高效養殖技術等,為高寒畜牧業可持續發展與科學管理以及適應未來氣候變化提供了理論基礎和科學支撐。同時,在當地相關部門支持下,這些科研成果助推當地農牧民生產生活發生巨變。
不忘初心擔使命 創新生態與生產協同提升模式
那曲市是西藏的“北大門”,其境內的羌塘草原水清草美,牛肥馬壯,但有的地方也出現草地退化現象。
2003年,時任全國政協委員的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林而達研究員來到藏北考察,關注到了當地的生態問題,于2004年提交《關于把藏北草原的保護納入國家西部開發整體戰略和退牧還草計劃的提案》,并建議在當地設立野外實驗平臺。2006年8月,那曲站的前身“藏北高寒草原生態試驗站”正式成立。
在被稱為“地球第三極”的藏北高原,強烈的紫外線、稀薄的空氣、常年刺骨的寒風曾令多少人望而卻步,中國農業科學院的科研人員卻義無反顧、勇往直前。初到高原,缺氧、頭痛、氣喘令人徹夜難眠,現任那曲站負責人、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副所長高清竹研究員回憶,大家在克服高原反應的同時,還要開展長時間、高強度的野外實驗和調研。實驗站成立之初,由于定位觀測點離市區較遠,且經費有限,科研團隊只能長期駐守觀測點,方便面配酥油茶就成了他們的“家常便飯”。
即將升為中國農業科學院碩士研究生二年級的沙玉寶來自山東青島,去年6月初到那曲就感受到了這里的“厲害”:“雖然高反嚴重好幾天都沒怎么吃飯,可是實驗要繼續,所以邊適應邊盡快開始工作了。”農牧民的期盼,草地修復的迫切需求,讓博士生韓玲更加珍惜在這里的科研時間。忙碌之余,嘴唇有些干裂發紫的韓玲說:“一開始在這邊做實驗時,住的是簡易鋼板房,經常會漏雨、斷電,用水也不方便。今年,通過老師的協調和當地相關部門幫助,我們住進了樓房,水、電以及上網等問題都方便了許多。實驗進展順利的時候,就覺得這些困難都不算什么了?!?/p>
建站伊始,便與那曲市草原站建立了合作關系。“通過中國農業科學院團隊和那曲草原站合作,結合那曲畜牧業實際,不斷進行成果轉化推廣,積極推廣草原生態保護技術和科學種草養畜技術,緩解了天然草地放牧壓力,在農牧民群眾中建立起了保護草原生態的自覺意識,促進了畜牧業可持續發展和農牧民增收?!蹦乔胁菰拘竽翈熀问镭┙榻B,中國農業科學院每年還會邀請草原站專業技術人員前往農科院環發所進行交流學習,鼓勵西藏的青年人才在草原專業方面創新研究。
降不下去的是海拔,立起來的是堅定的信念和使命擔當。10余年來,那曲站科研團隊在高原上勇攀科技高峰。已成長為中國農業科學院氣候變化與減排固碳創新團隊首席的高清竹告訴記者,在海拔4500米以上的高寒地區,科研團隊攻克牧草種子萌發、定植等技術難題,構建草地生態修復與生產力提升技術體系,創新生態與生產協同提升模式,為國家生態安全和高寒牧區穩定作出重要貢獻。
因地制宜推廣新技術 助推草地畜牧業提質增效
在那曲市色尼區那曲鎮迪色村,不少牧民家的房前屋后已長滿了牧草。小雨過后,清風吹拂著綠油油的牧草,牦牛悠閑地漫步在藍天下,高原上的靜謐村莊顯得格外動人。
迪色村是房前屋后人工種草技術示范村。以前,由于地處高寒峽谷山區,地勢陡峭不平,氣候惡劣,這里飼草短缺,尤其到了冬季,牦牛容易出現營養不良。為解決飼草不足問題,牧民每年不得不從外省大量購買。
改變發生在2019年。那一年,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那曲市草原站、西藏自治區農牧科學院等單位共同在迪色村推廣房前屋后人工種草技術。通過篩選合適的牧草品種,同時建立配套種植、施肥、灌溉管理和收割儲藏等整套方法,極大提高了牧區草地的利用效率和牧草產量。
迪色村村民次仁拉覺家是房前屋后人工種草示范戶,目前他家種植的牧草最高已經長到70厘米左右了。他對于先進技術帶來的優勢深有感觸,高興地告訴記者,以前,他和妻子種一畝牧草需要三四天才能種完,而現在在技術團隊幫助下,用起了小型機械,同樣的地塊幾個小時就能完成?!胺N植效率提升了,牧草的長勢也特別好。以前的牧草最多長到二三十厘米?!彼f。
牧草品質和產量的提升省去了當地農牧民一大筆開銷?!耙郧暗搅硕炀偷萌ネ饷尜I飼草,至少要花四五千元,牲畜多的需要六七千。買來的飼草品質不好,家里的牦牛還不愛吃?,F在推廣房前屋后種草,飼草還能有富余。”迪色村村長次旺扎巴介紹,采用房前屋后人工種草技術后,牧民再也不用額外購草,而且牲畜還特別愛吃,母牛的產奶量也有所提升。“現在村里25戶,11戶已經使用這項技術,還有不少牧民希望盡快用上這項技術。”他對記者說。
“房前屋后人工種草技術是牧民接受度最高的技術,他們可以直接獲得實惠?!焙鷩P介紹,為了讓科研更好地惠及農牧民,那曲站充分發揮藏北地區再生資源豐富、區位獨特等優勢,因地制宜研發生態補播、房前屋后人工種植和棚圈種草等關鍵技術。截至2020年底,房前屋后人工草地種植面積達12.6萬畝,完成退化草地修復1100余萬畝,高效養殖牦牛30萬頭。
多部門協同攻關 帶動農牧民增收和牧區振興
走進位于色尼區那曲鎮噶慶村的那曲草牧業科技創新示范研究基地,記者看到一排排節水自壓灌溉設備,實現了減排、節水、省工、省電;一道綿延的細鋼紗網體現了鼠害隔離防護帶的智慧……這是由那曲站與那曲市草原站等單位共同打造的功能齊全、技術支撐條件完備的科技示范基地。何世丞告訴記者,基地每年種植和生態修復產出的牧草均歸噶慶村的農牧民所有,基地還雇傭當地農牧民,每年至少為噶慶村帶來10萬多元的收入。
那曲市不僅是我國平均海拔最高、最年輕的地級市,曾經也是西藏自治區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三大主戰場之一。脫貧以前的那曲曾有10個深度貧困縣(區)、80個深度貧困鄉鎮、721個深度貧困村,貧困發生率曾高達19.56%。
中國農業科學院近年來選派援藏干部,為當時的深度貧困縣安排多個產業技術專家團隊,為當地早日脫貧提供堅實科技支撐。那曲站科研團隊也始終踐行著這份使命,他們通過與西藏自治區農牧科學院草業科學研究所合作,集成了以合理輪牧、冬舍補飼保暖為核心的牦牛高效養殖模式等,在那曲市農牧業科技產業扶貧園區進行示范推廣,以牲畜入股、解決就業、成立牧民專業合作社等不同形式輻射帶動牧民脫貧致富。目前,這些技術已經推廣到那曲市所有的區縣,推廣面積達到400萬畝。
保護高原的青山綠水就是在守護自己的家園,高清竹告訴記者,“十四五”期間,那曲站將繼續以氣候變化對草地影響研究為核心,圍繞高寒草地生態保護、退化高寒草地恢復、高寒草牧業可持續發展等主題,開展基礎和應用基礎研究,并通過實驗站的理論研究、技術集成以及模式示范,帶動周邊區域高寒草牧業綠色發展,助力高寒牧區走向振興。
(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鐘欣 楊夢帆 /文 彭書慧 /攝影及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