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國際水稻所與中國農科院、江蘇省農科院共建4個聯合實驗室。”
9月21日-23日,202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與國際水稻研究所聯合研討會在南京舉辦。
據悉,會議圍繞“未來資源、未來技術”主題,聚焦糧食安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國家重大需求,展示了水稻相關領域研究的最新成果。同時,來自中外的專家,在應對氣候變化、保障糧食安全、促進綠色發展等領域進行了探討,在創新種質資源、聚集未來科技,解析農業發展重大難題等方面,探尋對策和出路。
國際水稻所中國辦事處主任、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鄭曉明介紹,國際水稻研究所是歷史最長也是最大的國際性農業科研機構,全球員工共有1092人,在17個國家設有辦事處,全球合作伙伴有73家單位,多年來在水稻高產和高抗品種培育取得眾多成果。
我國與國際水稻所合作歷史悠久,我國從國際水稻所引進的約34800份的水稻種質資源,為我國水稻品種改良做出巨大貢獻。自1999年起,雙方共聯合培育推廣面積超過1000萬畝的水稻品種49個,最大產量潛能可達每公頃12噸,累積推廣7.9萬公頃,在南亞和東南亞等地區廣泛種植。同時,在水稻病蟲害防治、水稻種植及生產方法、人員能力建設等領域也取得了多項成果。目前,國際水稻所與中國農科院、江蘇省農科院共建4個聯合實驗室,在未來水稻品種研發、培育新型水稻等世界水稻前沿領域展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