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夏季節,全國3億多畝小麥進入了最忙碌的收獲季。受去年罕見秋汛影響,全國1.1億畝冬小麥晚播,部分晚播冬小麥在今年開春后,還出現“一根針”“土里捂”的現象。
從去年秋季開始,農業農村部部署展開“保夏糧豐收”行動,全國農業科技人員分片包干、下田指導,保夏糧豐收。如今,半年過去,晚播小麥長勢如何?新京報記者采訪了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所副所長、國家小麥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劉錄祥,解讀2022年夏收數據。
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所副所長、國家小麥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劉錄祥。中國農科院供圖
1.1億畝晚播小麥一度苗情偏弱
新京報:去年秋汛,一些地方冬小麥晚播,晚播的情況如何?
劉錄祥:根據中國農業科學院調研的數據,全國冬小麥晚播面積大約1.1億畝,主要集中在河北、山東、河南、山西、陜西五省,在全部晚播冬小麥中,這五省占了2/3。
新京報:晚播了多久?影響如何?
劉錄祥:各地情況不同,晚播時間少的可能在10天左右,晚播長的超過1—2個月。一些適期晚播的,影響不算大,但還有一些延后的時間較長,且個別地方播種時田里還有積水。這導致一部分小麥,在今年開春后,出現了“一根針”“土里捂”的現象。
新京報:什么是“一根針”“土里捂”?
劉錄祥:小麥剛出苗的時候,是一根細細的幼苗,在越冬之前,會進行分蘗,變成一小叢,越冬之后,還會再進行一次春季分蘗,彌補越冬前分蘗的不足。但總體來說,越冬前的分蘗更重要。開春后還是“一根針”,說明越冬前沒有分蘗,或分蘗情況較差,越冬后再彌補,就非常困難。“土里捂”更麻煩,說明越冬前沒有出苗,所以開春后還在地表下,這對小麥的生長發育影響很大。
新京報:今年春季你在哪里見到過“一根針”情況的麥苗?
劉錄祥:今年春天,我們在山東省德州市齊河縣開科技壯苗的現場調度會,他們那兒去年受秋汛影響較大,有些晚播的農田,播種的時候還有水,今年春天,確實有很多是“一根針”。通過實施科技壯苗行動,6月2號我們再次調度了解到,這些冬前“一根針”的地塊,畝產量也可以達到千斤。
2月14日,劉錄祥在山東齊河縣調度科技壯苗時,在“一根針”的地塊調研。中國農科院供圖
4月25日同一塊地的苗情。中國農科院供圖
6月1日,同一塊地的小麥。中國農科院供圖
35萬農技人員200多天奮戰保糧
新京報:“一根針”是怎么成為“千斤田”的,針對晚播弱苗,我們做了哪些工作?
劉錄祥:早在去年秋冬季,農業農村部就部署了保夏糧豐收的行動,要求全國各個農業科研單位的人員,下沉到一線田間,指導小麥生產、弱苗促壯工作,這項工作是多方面且持續性的,一直到夏糧豐收為止。以中國農科院為例,自今年2月17日以來,我們會同相關司局單位共同啟動冬小麥“科技壯苗”專項行動,部署河北、山西、山東、河南、陜西五省晚播冬小麥促弱轉壯科技支撐工作,160多名專家分赴各地,包片負責,在防疫政策允許的情況下,隨時下田指導,跟蹤整個小麥生長的全流程。
新京報:具體來說,在哪些方面進行的促壯的工作?
劉錄祥:從宏觀上看,聯合編制河北、河南、山東、陜西、山西、江蘇、甘肅7省市促弱轉壯技術服務月歷圖,指導80余個縣區,覆蓋小麥播種面積2.53億畝。確保一類苗多增產、二類苗保穩產,三類苗少減產。從具體層面看,在“科技壯苗”專項行動中,主要提出和實施了早春中耕增溫、鎮壓提墑、促苗早發,返青期增施磷肥、輕補氮肥、壯根促蘗,中后期精準防控、抗逆減災等技術措施。通過線上線下方式,總計舉辦各類技術培訓和指導活動13500多場次,直接培訓農技人員、新型經營主體、專業服務人員等約4.5萬人,輻射培訓普通農民近1000萬人次,發放田管技術月歷、明白紙等技術資料10萬余份。在全國,有35萬農技人員和專家奔忙田間地頭,對新型經營主體開展一對一幫扶,抓大戶帶小戶,引導幫助廣大農戶及時采取促弱轉壯措施。
九成麥田畝穗數達到38萬
新京報:去冬以來,氣候一直整體偏暖,是否也有利于小麥生長?
劉錄祥:天氣確實“幫忙”,今年的冬小麥在越冬期,氣溫比往年整體偏高1℃—2℃,土壤墑情充足,各地積極落實促弱轉壯技術措施,促進苗情迅速轉化,冬前弱苗多數轉壯。4月份以來,全國氣溫持續升高,五省小麥持續向好轉化。
新京報:目前已經到夏收季節,西南、中南部的小麥收獲到了尾聲,黃淮海也進入大規模收獲的季節,收成如何?
劉錄祥:根據國家小麥產業技術體系調查,目前五省小麥普遍進入灌漿后期,整體表現持續向好,九成以上麥田畝穗數平均38萬左右,達到往年同期水平或略增,夏糧豐收有保障。
新京報:目前還有很多地方正在收割中或即將收割,怎樣判斷這些地方的產量?
劉錄祥:影響小麥產量的要素,主要有三個,畝穗數、穗粒數和千粒重,三個數相乘就是小麥的畝產量。一般來說,同一品種的產量三要素是相對穩定的,但也會隨著各地氣候、環境的不同,這些要素的數據也有區別。比如今年四川的小麥,一、二類苗平均畝穗數在24萬左右,也就是說,一畝地中,平均長出了24萬個麥穗。當地種植品種的穗粒數常年在40粒左右,今年達到了43—45粒,這意味著,每個麥穗上,平均比往年多了3—5粒。最后一個是千粒重,就是一千粒麥粒的重量,平均在45克左右,今年達到了46.1克。
五省弱苗轉化情況良好
新京報:各省具體情況如何?
劉錄祥:四川的廣漢平原,是大規模種植小麥中,最早收獲的,這里也有一部分地方受到了秋汛影響。今年5月12日,廣漢市連山鎮的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中,專家組對晚播小麥進行了專門的檢測,通過機械化實收、稱重、測水分等步驟之后,專家組宣布測產結果,畝產超過600公斤,最高達到687.9公斤,比去年高了70公斤。6月1日,在山東菏澤巨野縣的一次晚播苗的實地測產中,開春時的“一根針”,實際測產中,畝產超過了千斤。
新京報:去年秋汛影響較大的五省情況如何?
劉錄祥:國家小麥產業技術體系調查的數據顯示,河南的畝穗數今年達到38.5萬,比去年稍低,穗粒數35個,高于去年的33.2個,千粒重預計39克,接近去年的39.6克,預計畝產在446公斤,比去年稍高。山東畝穗數達到40.6萬,接近去年的41萬,穗粒數達到33個,和去年的33.1基本持平,千粒重預計40.7克,和去年一樣,預計畝產在439.6公斤,和去年基本持平。河北畝穗數達到42.9萬,比去年的42.5萬高,穗粒數30個,比去年的31.6個稍低,千粒重預計39.7克,高于去年的38.2克,預計畝產434公斤,接近去年的436公斤。陜西畝穗數達到34.8萬,高于去年的34.3萬,穗粒數30.5個,高于去年的27.9個,千粒重預計37.4克,和去年一樣,預計畝產309公斤,高于去年的296公斤。山西畝穗數33.4萬,高于去年的33.3萬,穗粒數27個,接近去年的27.1個,千粒重預計39.5克,稍高于去年的39.4克,預計畝產302.4公斤,稍高于去年的302.2公斤。從整體調度情況看,今年的全國冬小麥平均畝穗數與去年持平,穗粒數略增,北方麥區千粒重還有提升空間,總產預計穩中有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