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國家糧食安全中長期規劃綱要》目標,在未來的10年中,我國糧食單產增幅要比“十五”到“十一五”期間提高50%。“但是,由于我國已經連續多年主要靠增加化肥、農藥、農膜等農用化學品投入量實現糧食增產,受報酬遞減率作用,這些措施今后將難以奏效。”
中國農科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副所長張維理向本刊記者強調說,“準確了解和掌握全國耕地土壤質量狀況,科學制定政策、不斷創新耕地保育技術,提高耕地土壤質量,提高農業抗災能力,實現藏糧于土,方是實現這一目標的基礎。”
她認為,造成我國耕地質量下降,技術層面的最大問題是缺少適合我國農村和農民使用的耕地保育技術。
在受訪專家看來,由于多年來我國對耕地保育技術研究重視不夠,尤其是用于了解各項技術在不同地區應用效果和條件所必需的田間試驗欠缺,因而,各地至今難以為農民或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部門提供科學性強而又易于操作的區域性技術措施與規范,如農田土壤培肥與養分管理,減耕、免耕、秸稈還田等土壤耕作技術,農田輪作、間套作技術、中低產田綜合改良技術,復墾、土壤污染防治與修復技術。農民主要靠自己摸索,造成耕地管理方式與技術措施不合理現象普遍。
張維理介紹,國內外多年實踐經驗證明,與種子、化肥、農藥等可以物化的農業技術不同,提升耕地質量的主要技術是養地技術,即:建立便于各地農民廣泛采用的分區、分類、量化耕地保育技術標準與規程,而建立耕地保育分區指標與技術規程需要進行多年、多點的大田試驗。但目前,我國耕地保育技術研究實施期限較短,研究主題切換快,導致研究缺乏系統性和延續性,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尚未成熟就停了下來。由于技術成熟度不夠,難以在生產上廣泛推廣應用,造成我國各地提高耕地質量的技術儲備嚴重短缺,而各專業領域業務分工日趨籠統和模糊,不僅造成低水平重復,專業人才斷檔問題也日漸顯現。
據張維理介紹,為提升耕地質量,很多國家不僅十分重視耕地保育技術的持續創新,還十分重視對耕地土壤質量進行周期性的調查,以準確掌握土壤肥力質量、環境質量與健康質量狀況與變化,為農業、環境、經濟等領域技術與管理方式的創新提供基礎。
她告訴本刊記者,在世界主要發達國家,耕地質量調查基本依托公益性專業科研院所,由訓練有素的土壤科學工作者完成,對于一些調查覆蓋區域大、工作量大的全國性調查,則通過建立協作網,組織各地區土壤及相關院校科研人員共同實施。其優點是調查質量有保障,調查結果有專業科研機構保存,可長期供相關部門或全社會查詢與使用。而“我國目前進行的全國性的土壤調查主要由專業部委直接牽頭,通過中央、省、縣各級行政組織,逐級組織和實施,雖然在較短時間完成了全國范圍的調查,但缺點是我國省、縣級行政部門擁有的專業技術力量有限,由行政部門組織實施的全國性專題調查在項目實施后期,各地臨時抽調人員大量撤出,或多或少都存在由于專業技術人員不足、調查結果難以深加工的問題,更缺少機構穩定的國家級專業科研院所長期負責,對調查資料進行保存并持續提供各部門查詢、利用。”
“我國于上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投入數億元,完成了第二次全國土壤普查,但調查結束后,項目辦解散,調查資料分散存留各地,不僅難以調用,20多年來丟失也很嚴重,全部成果一直難以提供給各部門或全社會使用。”張維理說。
針對上述問題,受訪專家建議,要盡快建立適合不同地區農業自然和經濟條件的耕地質量分區管理技術措施與規范,完成全面反映耕地質量的土、水、氣、生物信息快速采集、傳輸、處理和應用決策于一體的土壤質量信息化管理技術體系,盡快建立土壤質量變化預警體系。
張維理還建議盡快啟動國家級與各省專業科研院所的協作網,恢復全國肥料效益與土壤質量監測試驗網;建立以全國耕地土壤長期定位監測試驗為核心的開放式“土壤質量和肥料效應監測試驗站網”,進行全國土壤質量狀況評價、預估和信息發布,提供及時有效地支持國家和區域性農業生產、化肥工業、耕地資源管理和經濟持續發展等宏觀決策依據,并在各監測基地之間以及與國家其他野外觀測站間,做到信息共享。
據本刊記者了解,耕地質量的問題已經引起我國政府的重視,在“十一五”期間也已經啟動了相關的科研計劃,“中國1:5萬土壤圖籍編撰與高精度數字土壤構建”2006年被列入國家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重大項目,目的是為實現耕地資源按質管理和制定各項農業、農村政策提供依據,“十一五”期間我國已完成全國一半地區的高精度數字土壤建設。有關專家希望這類項目要有一定的系統性和延續性。
(《瞭望》新聞周刊 孫英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