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以來,我國農村生活污水亂排亂放現象基本得到管控,全國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達到25.5%,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相繼制定并發布了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水污染物排放標準。總體看,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治理技術選擇與農村生產生活生態實際結合不緊密、長效運行管護機制不適合等問題仍是突出短板,這些問題影響著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效果,降低了農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印發《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方案(2021—2025年)》,對農村生活污水和黑臭水體治理提升的策略方法、推進措施、管理機制等作出了新部署、新要求,為全面提升“十四五”時期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成效提供了有力遵循。
堅持因地制宜,注重生態融合。我國地域間經濟發展水平、水資源稟賦存在差距,不能簡單仿效城鎮模式治理農村生活污水,一定要把握好因地制宜的原則,合理選取和布局符合農村需要的治理技術模式和設施設備。一方面,要分區分類推進。充分結合經濟發展水平、人口聚集程度、生態敏感程度、區域發展規劃等現況,明確治理區域優先序與重點治理對象,堅持因村施策、精準發力,杜絕“撒胡椒面”式治理。對居住集中、條件較好的村莊,推動建設生活污水集中處理設施或接入附近城鎮污水管網系統;對居住分散、具備基本條件的村莊,鼓勵采用單戶或聯戶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另一方面,要突出生態導向。農村具有廣闊的自然消納和農業生態消納空間,選取治理技術應立足生態化、資源化和可持續化,以當地生態環境保護需求、農業用水發展需要合理制定排放與利用標準。采用集中處理的,出水能灌溉回用的應盡可能灌溉回用;分散處理的,探索人工濕地、土壤滲濾等生態利用方式;位于生態環境敏感區域的,可參照當地環保要求提高污水處理設施排放標準,避免造成環境污染。
抓好排查溯源,注重多源共治。黑臭水體是我國農村廣泛存在的水環境污染現象,點多面廣、成因復雜,已成為嚴重影響村莊衛生環境和村民日常生活的痛點和難點。由于對水體黑臭成因分析不足、污染源頭管控又不同步,根除農村黑臭水體不能簡單治理,要探索多措并舉的系統化治理路徑。精準排查是前提,將農戶房前屋后、池塘溝渠與村莊內外河湖等面積較大水體列為重點目標,以村為單元開展黑臭水體底數精準化排查。對于短期可根除黑臭的水體,列入靜態治理清單,完成一項、銷號一項;對于需要長期關注的水體,列入動態治理清單,采取定點定期巡查與監測相結合方式進行排查。追溯成因是關鍵,農村黑臭水體形成與農村生活、農業生產過程人為產生的污染管控不當直接相關,同時還受人口聚集程度、農業產業布局、季節氣候變化等多種因素影響,導致水體黑臭程度周期性或季節性動態變化,有時難以甄別,實現精準治理必須采用溯源手段確定水體黑臭的主要成因與影響因素,做到有的放矢。綜合治理是保障,充分認清末端黑臭是結果,源頭污染是成因,構建多部門齊抓共管、源頭管控與末端治理共筑的工作格局,特別是開展農村地區河湖等較大面積水體治理時,要積極抓好農村生活、農田退水、漁業養殖、畜禽糞污、農業廢棄物等多源污染的綜合治理,采取聯防聯控、點面結合的推進方式,避免污染蔓延擴散至村莊內外河塘溝渠。對于農戶房前屋后池塘溝渠,水體黑臭大多與生活污水垃圾亂排亂倒有關,在治理的同時還要引導農戶養成良好衛生觀念。
完善治理機制,注重體系健全。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要實現農村水環境可持續的清潔達標、循環利用,建立切實可行、真正發揮作用的農村水環境清潔治理長效機制勢在必行。需要重點從以下四方面著手:一是厘清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長效管護責任義務,推動形成政府主導、企業運作、農戶參與的共治格局;二是加大政府支持力度,注重吸引多元化社會資本投入,逐步實現市場化運作;三是推動建立生活污水處理農戶分擔付費制度;四是充分發揮農民主體作用,引導農民自覺參與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管護。特別是在農村生活污水治理中,要樹立系統意識,重視完善流域水環境治理體系。農村遍布的池塘溝渠等小微水體是地表水系毛細管網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河湖系統的干流或支流相連通,一旦污染必然會加重河湖治理壓力,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將農村小微水體管理納入河湖長制監管體系,形成各級聯動、自下而上的一體化監管格局,實現農村地區重要河湖水系與村莊內外池塘溝渠水體水質一體化治理。
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提升是一項綜合性治理工程,抓好這項工程立足農村實際是根本,完善體系機制建設是核心。《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方案(2021—2025年)》指明了“十四五”時期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提升的重要方向和重點任務,相信不遠的將來,通過不懈的努力,我國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水平必將實現質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