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種小麥是‘有病治病’,現在方法改變了,要以防為主。3月初在農業農村部門指導下,已經完成了一遍‘一噴三防’,接下來要時刻關注小麥長勢,做好病蟲害防控。”在位于甘肅省隴南市徽縣伏家鎮山莊村的50畝小麥試驗田里,種滿了“蘭天”系列的20多個品種小麥,管理這片試驗田的隴南金種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山金虎介紹,“‘蘭天’系列是甘肅省農業科學院小麥研究所選育的小麥品種,具有顯著的抗病性和高產特性。”
優良的品種,需要搭配更高效的種植管理方式。“近兩年,我們開始進行小麥密植試驗,根據不同品種調整種植行距和播種數量,優化群體結構,增強通風透光性,促進小麥分蘗成穗,達到增產的目的。”山金虎說,但這種方式會導致田間通風性有所降低,可能會引起條銹病、赤霉病的發生。“這就要選擇抗病性強的品種,同時對麥田病蟲害保持高度警惕。如果田間管理得當,我估計每畝小麥能增產200斤。具體怎么防、怎么治,多虧了專家們的現場講解指導。”
山金虎口中的專家是由中國農業科學院組建的小麥產業專家團甘肅科技小分隊。3月末,該小分隊深入甘肅省徽縣、禮縣、清水縣等地,開展春耕生產技術指導。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研究員張昊告訴記者:“專家團圍繞區域品種選擇、水肥管理、病蟲害防控等方面,重點聚焦當前亟需的小麥春管措施,為基層農技人員和種植戶提供了科學指導。通過精準施策,幫助各地優化小麥生產管理流程,助力小麥單產提升。”
在天水市清水縣王河鎮全寨村的麥田里,專家團仔細察看了土壤墑情、小麥苗情及病蟲害發生情況,并和種植戶展開交流,詳細了解小麥在播種、越冬階段的生長狀況及當前田間管理措施。“對于麥田里存在的問題,專家現場‘把脈問診’,通過這種‘田間課堂’的形式,面對面解答疑惑,手把手教我們管理技術。”全寨村股份經濟合作社負責人王敏,在這次培訓中受益匪淺,“有些地塊的小麥會有條銹病和赤霉病的發生趨勢,有了專家給我們提出的針對性監測防控措施,就能夠降低病害風險,后期產量也能上去了。”
“專家團的田間指導和技術培訓活動,通過精準的技術服務和科學的管理指導,解決了當前春耕生產中的實際問題,也為我們全年的小麥豐產打下了堅實基礎。”甘肅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副站長柴宗文說。
近年來,甘肅省突出品種耐密植、機械精量播、水肥高耦合、全程機械化等技術,集成“耕種管收、地種肥藥”的全要素增產措施,挖掘綜合技術增產潛力。甘肅省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表示:“去年春節前,省政府辦公廳印發了全省穩定糧食生產行動方案,將糧食生產任務分解下達到各市(州),今年3月召開了春季農業生產現場推進會,進一步壓實責任。今年農業農村部種業管理司與我省建立了包保聯系機制,指導制定印發了全省糧油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實施方案,共同研究制定了經營主體服務帶動、優良品種推廣、科技成果轉化、農田溝渠治理、科技分隊聯村包戶5個單產提升專項配套方案,分作物、分區域明確單產提升技術路徑,持續強化技術支撐。下一步,我們將召開單產提升現場推進會,發揮好典型示范輻射帶動作用,深化穩面積提單產的甘肅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