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蟲安邦:賀百歲長者邱式邦院士
邱式邦,1911年生于浙江吳興。無黨派人士,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農業昆蟲學家、植物保護學家,中國害蟲綜合防治、生物防治的開拓者,現任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研究員。曾任中國植物保護學會第二、第三屆常務理事,中國昆蟲學會、北京昆蟲學會理事,農業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常務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聯合國糧農組織蟲害綜合防治專家委員會委員等。曾長期擔任《植物保護學報》、《昆蟲學報》、《植物保護》、《昆蟲天敵》等學術期刊編委,《生物防治通報》創刊人。
邱式邦從事害蟲防治研究工作70余年。他理論聯系實際,科學服務生產,發表學術論文105篇。研究明確了飛蝗、土蝗、松毛蟲、玉米螟,及大豆害蟲、甘蔗害蟲等多種重大農林害蟲的為害發生規律、預測預報方法,并制定了簡便易行的綜合防治技術。20世紀中葉,在國內首創應用“六六六”粉劑與毒餌結合治蝗,研究建立蝗蟲“三查”預測預報技術,提出根治蝗蟲產卵、孵化滋生地的生態調控技術。研制成功滅蝗餌劑、防治玉米螟顆粒劑等,在全國大面積應用推廣,為保障新中國建立初期的糧食安全,農業生產增效節能,作出了卓有成效的貢獻。20世紀70年代,他結合多年科學技術研究與農業生產理論實踐的體會,高屋建瓴地提出了“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科學技術思想,指出了植物保護科學技術的發展方向,1975年被農業部確立為我國植物保護科學技術的指導方針。1978年他負責籌建成立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防治研究室(1990年更名為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防治研究所),致力于開展害蟲天敵保護和國外優良天敵資源引入利用,積極倡導推動全國生物防治技術研究工作。1980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85年創辦《生物防治通報》(1995年更名《中國生物防治》),并擔任期刊主編20余年,辦刊風格一如其對待科學研究工作,認真嚴謹,一絲不茍,實事求是,學刊突出理論聯系實際,既關注追蹤學科前沿動態,又注重探討解決我國農業生產上的實際問題,其影響因子多年名列國內同類期刊前茅。邱式邦畢生獻身中國植物保護事業,并積極培養提攜后學。他曾先后榮獲農業部愛國豐產獎、全國勞動模范金質獎章、全國科學大會先進個人獎、國務院表彰嘉獎、法國農業部功勛騎士勛章、中國植物保護學會植物保護終身成就獎等。
58年前的難忘情景
1952年初夏,農業部組織北京農大(后合并更名為中國農業大學)植保系二、三年級學生到農村協助治蟲。當時我是大三學生,和另外兩名同學被分配到山東省惠民地區利津縣茍家屋子村滅蝗。那里地處渤海灣的濱海區,到處是鹽堿灘地,村民生活窮苦,喝的水又咸又苦。我們3人都是從上??嫉奖本┳x書的,對這種環境不適應,但還能不鬧情緒,每天和農民下地滅蝗蟲,覺得自己表現蠻不錯。不久,隨著邱先生的到來,我才發現自己的差距。有一次邱先生要帶著青年專家李光博一起出海,到一個荒無人煙的大孤島去考察蝗蟲發生情況。那里無人居住,交通不便,工作困難非常大,但聽專署農業科里的人說沿海島嶼也可能是蝗蟲的重要孳生地后,兩位專家堅持要去,專署只好為他們租了一輛牛車,由一名當地干部陪同。車上除了簡單行李和調查用品外,就是一堆裝滿飲用水的軍用水壺和一大摞炊餅,顯然這是他們在島上幾天的伙食。他們在島上只能喝冷水,啃干糧,晚上睡在牛車上。而我們住在村子里,晚上可以睡在炕上,飯雖不太好吃,但還是熱湯熱飯……當時我不理解這位才從英國劍橋大學回來不久的專家,為什么放棄國外的發展條件,也不去科學院大樓中搞理論研究,卻選擇到華北農業研究所搞應用研究,要經常下基層,有時還風餐露宿,在蝗區鹽堿荒灘四處奔波,到底是為什么。在后來的幾十年里,我才慢慢明白,邱先生對自己前途的選擇是報效祖國,為農民分憂,為生產解決實際問題,正因為他有正確的人生目標,求真務實,不畏艱苦,深入實際,所以能在滅蝗、生物防治、綜合防治等控制農業害蟲的多個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
與邱先生初次見面的情景已過去58年了,至今我還能清楚地記得他坐在牛車上急著去無人島調查蝗蟲的情景。他從工作需要出發,不計個人得失,迎著困難勇于開拓的精神永遠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研究員 郭予元)
無聲的教誨
1979年秋,我考入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生院,師從邱式邦先生,副導師為田毓起先生。畢業后,我一直在導師身邊工作,30多年來,導師從未長篇大論地教育我們如何做事和做人,而是以他的高尚行為無聲地教育著我們。在先生百歲壽辰之際,我拾出感受較深的二三事,勉勵自己也教育后人。
80高齡坐硬座出差
1991年,邱先生已80高齡,還天天準點上班,除負責《中國生防》雜志主編工作外,仍親自到實驗室指導研究。當年9月,邱先生作為專家組成員參加我的“應用昆蟲病原線蟲防治木蠹蛾”項目在鞍山和天津兩地召開的現場會。當我們到達合作單位鞍山森林保護站時,考慮到先生年事偏高, 就勸先生不要隨我們到山區現場,在站里等我們回來聽匯報就行了。老先生說:“搞農業科研的人,不到田間地頭,算什么考察。我能爬山,不會落在你們后面?!?br> 鞍山一站完成后,現場會轉到天津。由于買不到臥鋪票,我們向先生解釋困難,他阻止了我們的解釋, 和藹地說:“坐硬座和你們年輕人在一起熱鬧,難得呀!”后經我們與列車長交涉,將邱先生安排到列車員鋪位休息。當我們請邱先生去臥鋪時,他生氣地對我說:“為什么要把我與大家分開?我難得有機會和大家在一起,我喜歡和你們在一起?!痹谒麍猿窒?,這位80高齡的長者和我們一起坐了8個小時的硬座。先生一路談笑風生,并告訴我們他的長壽之道是爬樓梯、擦地板、養花等。
稿費上交
邱先生從1936年開始他的植物保護科研生涯,在我國重要農林害蟲如松毛蟲、蝗蟲、玉米螟等發生發展規律和防治技術諸多方面建樹卓越,身為中科院院士,但他沒有一本專著。他告訴我,年輕時工作忙,沒時間坐下來寫書;再則我們搞應用技術的,研究的技術發表成文章,生產上采用了就行了。
1994年,中國農業出版社計劃為每位在農科院工作的院士出版文選,把院士們一生發表的文章收集整理成書,以便后人全面了解院士的學術思想和學術貢獻。因我時任研究所所長,由我把出版《邱式邦文選》一事向先生匯報,他聽后斷然拒絕出書,并且嚴肅地對我說:“所里經費緊張,沒有必要為我花錢?!焙髞砦液拓熑尉庉嬐鹦闾m商定,口徑一致告訴他文選免費出版,這樣先生才配合整理他一生發表的文章。文選出版后的一天,邱先生找到我,遞給我一個裝有8000元的信封,告訴我他不能接受出版社的稿費,將這筆稿費交所使用。我知道很難說服他改變他已決定的事,只好將款上交了財務。
從小事做起
先生一生謙遜,總是把自己置于集體之中。1985年初,先生從法國駐中國大使館獲得法國騎士勛章,獲獎后一切是那么平靜,沒有慶功沒有宣傳。他常對我們說:自己的一些貢獻,都是與大家合作做出來的。他一生獲得眾多榮譽從不談及。
先生對科研的要求十分嚴格,而對物質的要求卻十分簡單。每年他的臺歷,都成為他下一年的便箋。每次接過他用舊臺歷紙寫給我的便條時,我總內疚沒給先生準備好辦公用紙,時常送些辦公用紙過去,但回來的便條仍然是臺歷紙或是用過紙的背面。先生對我說:“廢物利用不是很好嗎?!苯鼉赡暧捎谙壬眢w不好,不常用紙寫東西了。近日師母告訴我,先生剩下許多沒有用完的辦公紙,要我取回辦公用。這勤儉為公的品德,真使人感動。
先生常提醒我們要珍惜今天優越的科研條件,為國家的興旺、民族的富強做好本職工作。我們將永遠學習先生為生產服務的務實精神,做一名有建樹的科學家。
(原中國農科院生物防治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楊懷文)
邱式邦先生與民權縣生物防治
1975年至1982年,邱式邦先生帶領中國農科院品種資源所草蛉組在河南民權縣龍塘公社黃莊大隊蹲點,開展害蟲生物防治研究達7年之久,對民權縣植物保護防治工作給予很大的支持和促進。
我和邱先生初次接觸是在1974年。
上世紀70年代初,為了搞清全縣植保情況,民權縣開展病蟲防治摸底,調查中發現,農民使用農藥防治棉花病蟲的中毒事故不斷發生,群眾由濫用農藥到怕用農藥,迫切希望能有更好的防治手段。1974年11月,我代表民權縣植保站到廣東韶關,參加了由邱先生主持召開的“全國農業病蟲綜合防治討論會”。
翌年5月,邱先生帶領草蛉組一行6人來到民權縣龍塘公社黃莊大隊蹲點,以后每年的5~8月份都來基點工作,開展草蛉飼養、釋放技術研究。
邱先生在黃莊蹲點期間,不僅親自參加試驗工作,還常常到大隊生防站和7個生產隊生防組研究了解草蛉飼養情況,幫助制定試驗計劃,分析解決試驗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指導試驗示范。邱先生來以前,黃莊大隊采用土法飼養草蛉。這種方法占地面積大,取卵不方便,飼養數量少,繁殖時間長。為了提高草蛉飼養質量和數量,擴大棉田釋放面積,邱先生提出改進意見,用紙盒代替了土法飼養棚,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邱先生經常給生產隊及學校的生防技術員講解開展生物防治的重要性與植保理論知識。我們在邱先生的指導和培養下,通過幾年的試驗研究,確定了當地的草蛉種類、發生期及優勢種,研究出中華草蛉幼蟲集體飼養方法,解決了草蛉人工大量飼養中幼蟲間的互相殘殺、田間釋放技術及利用米蛾卵飼養草蛉等難題。
邱先生在試驗研究中堅持嚴肅、嚴謹、嚴密的作風,不僅嚴格要求自己,而且也嚴格要求別人。他經常教導我們,科學研究必須堅持實事求是?!叭魏我粋€試驗都必須認真對待,計劃要認真,方法要合理,各種手段配合要得當?!?邱先生非常平易近人,他常和黃莊群眾拉家常,說笑談天,打成一片,并深入淺出地宣傳發動群眾重視支持生防站的工作,使生物防治在黃莊大隊搞得有聲有色。
在黃莊蹲點時,邱先生已年逾花甲,但生活上一切都是自己動手。剛到黃莊時,大隊僅有3間草屋,邱先生和其他兩位同志住在一間草屋里,直到3個月后才搬進大隊生防站。邱先生不愛吃韭菜,而當地常吃韭菜餡的包子,邱先生和大家一起進餐,從不提出自己的膳食愛好。
在邱先生的指導下,民權縣的生物防治工作得到很快的發展。全縣比較普遍地開展了以瓢治蚜,利用草蛉、胡蜂、螳螂防治棉花蚜蟲、棉鈴蟲,部分大隊還利用白僵菌、蘇云金桿菌等防治棉花害蟲和玉米螟,全縣以生防為主的綜合防治應用面積達21萬畝。生物防治成果引來了眾多的外地參觀者,兩年間共接待了全國27個省市的參觀者約47萬人次。1978年,邱先生在民權縣親自主持召開了“全國草蛉飼養利用座談會”,到會同志一致肯定了民權縣生防工作的成績和經驗。由于成績卓著,1978年榮獲全國科學大會先進個人獎。
(原中國農科院生物防治研究所研究員 程洪坤)
治蝗戰線和植保事業的楷模
邱式邦院士是我國著名蝗蟲學家、昆蟲學家和生物防治學專家。他學術造詣精深、治學嚴謹、勤奮敬業,為治蝗、控蝗和推動全國治蝗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70多年來,邱先生理論聯系實際并重視推廣普及工作,是我國植保事業不同發展階段的先行者、開拓者、推動者。
了解國際治蝗動態
1949年,邱先生獲得英國文化委員會留英獎學金,進入英國劍橋大學動物系學習,并在世界著名生理學家V. B. Wigglesworth教授指導下,從事蝗蟲生理學研究,并在昆蟲學研究英文雜志發表了《非洲飛蝗的脂肪與蛋白質的變化》 。同時,與英國治蝗研究中心的蝗蟲學家B.P.Uvarov爵士經常接觸,進行學術交流。1951年歸國以前,他了解和掌握了國際蝗蟲研究與治蝗的動態和經驗。
深入蝗區進行調查
1951年10月,邱先生和他的助手們深入不同類型蝗區進行飛蝗生物學和生態學調查研究,足跡遍及河北、山東、河南、江蘇、安徽以及內蒙古自治區的飛蝗發生基地,并在山東渤海灣蝗區長期蹲點,不但深入系統地研究飛蝗發生規律,并且及時指導蝗蟲的偵察、測報和防治工作。
制定有效的治蝗方法
1947年,邱先生在南京中央農業試驗所和皖北滁縣最早從事六氫化苯、DDT、1068粉劑治蝗研究和采用“六六六”毒餌治蝗成功。針對不同蝗區蝗蟲發生特點,提出了“六六六”噴粉與毒餌結合的辦法。他經過仔細的計算,噴粉防治1畝地用的“六六六”粉,如果配置毒餌就可以防治6畝地的蝗蟲,撒毒餌所用的勞動力和防治費用比用手搖噴粉器噴粉節約一半。他和助手們積極推廣毒餌治蝗。1952年在河北、山東、平原3省21個縣用毒餌治蝗的面積達80萬畝。1953年毒餌治蝗的面積擴展到5省100萬畝。
飛蝗偵察和預測預報
1952年,邱先生等在山東省惠民蝗區建立了我國第一個千人長期偵察組織。開始了飛蝗的查卵、查蝻、查成蟲“三查制度”。1953年普遍推廣了這一經驗。 在長期偵察員進行“三查”工作的基礎上,1956年農業部植物保護局公布了《飛蝗的預測預報試行辦法》 ,預測飛蝗各期活動與發生日期、發生的地點與面積,發生的密度,及時開展預報工作。根據飛蝗發生的密度和發生面積確定防治面積。
識別幾種主要蝗卵和蝗蟲
由于飛蝗發生的地區常有幾種土蝗混合發生,在查卵時如何識別飛蝗蝗卵與其他種蝗卵的特征十分而必要。邱先生與李光博在1953年發表了《飛蝗與11種常見土蝗的的蝗卵特征》,并附有卵塊及卵粒的特征圖。1954年發表了《幾種主要蝗蟲的識別》,將飛蝗與13種常見蝗蟲成蟲和12種常見蝗蝻的形態特征附圖進行了比較,這兩篇文章解決并提高了飛蝗與主要土蝗的偵察和預測預報及防治工作。
關注畜牧區蝗害
1953年,邱先生與李光博發表《值得注意的全國土蝗問題》,文中指出在全國一些地區發生的蝗蟲,暫時就采用“土蝗”這名詞,來總稱飛蝗、稻蝗和竹蝗以外的的蝗種。并強調畜牧地區的蝗蟲尚乏人注意。簡述了新疆和青海的畜牧地區的有害蝗種如意大利蝗、西伯利亞蝗等嚴重影響了畜牧業的發展。邱先生待人誠懇,平易近人。他指導學生要做好人,做實事,慎思考,勤實踐,這些都讓他的學生受益匪淺。邱老在《院士風采錄》中寫到:廣泛地學習,詳盡地詢問,清楚地辨析,切實地實現。
這些都是我們向邱老學習的座右銘。
(蝗蟲學專家、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 陳永林)
恩師 恩情
他將畢生的精力致力于農作物病蟲害治理,獻身于國家,服務于人民;他深入蝗害災區,首創中國飛蝗、玉米螟等農業害蟲的綜合治理技術;他大力發展與提倡應用天敵控制蟲害,開辟中國生物防治新紀元;他精辟提出我國植物保護科學工作的“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策略與方針……
他就是我的恩師——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昆蟲學家邱式邦先生。憶當初,我們還在科研的大門外迷茫、徘徊時,先生親切的微笑和關切的話語,化解了我們心中的忐忑不安,帶領我們開啟知識探索之門,為我們指引奮斗的方向。在研究過程中,悉心指導,熱忱鼓勵,幫助我們開拓研究思路,培養科學精神和鉆研能力。感謝先生的諄諄教誨,感謝先生默默無聞的付出。先生淵博的理論學識讓我們的知識田地更加富饒,先生飽滿的工作熱情時時激勵著我們勇于創新和挑戰,先生的治學精神和人格魅力是我們一生追求的崇高境界。從先生身上,我們看到了您們那一代科學家身上所獨有的付出和永遠的奉獻。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是先生引領莘莘學子在知識的海洋里駛向成功的彼岸;“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是先生給予我們乘風破浪的勇氣和展翅高飛的智慧;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是先生孜孜不倦地播種希望,滋潤萬物?!皢柷牡们迦缭S,為有源頭活水來”,是先生用心靈的泉水澆灌出滿園春色、生機盎然。
先生是一個善良寬厚的長者,待人的真誠和謙和,對學生的愛護與關心,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的行為。先生教誨,歷歷在目,一點一滴,如沐春風。我們衷心謝謝您,因為那是恩,是教育之恩,是啟蒙之恩,是滴水當以涌泉相報的師恩。那是情,是師生之情,亦是朋友情,也是那“非授之以肌膚,但傳之以智慧”的“父母情”。
在恩師百歲壽辰之際,填詞一闕,敬獻恩師邱式邦先生。
天蒼風雨逾百年,
實踐真知,
論理灼見,
圈點植保江山。
育人教德數十載,
碩果芬芳,
桃李燦爛,
一代宗師典范。
(中國農科院植保所研究員、“973”項目首席專家 萬方浩)
為人師表 學界楷模
進入害蟲生物防治室學習
上世紀70年代中國農業大學從陜北撤回北京,在學校處于停滯狀態之際,正值邱老提出擬籌建生防研究室,開展天敵的保護和利用,與國外交換天敵,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
我們獲悉邱老提出的計劃,頗受鼓舞,立志要好好向邱老學習,到生防室跟班學習。我記得當時我從涿縣農場帶著一筐筐盛有麥麩的米蛾幼蟲走進中國農科院生物防治研究室后,在邱老的指導下,與生防室的同仁們一起開展了中華草蛉人工飼養的研究。同志們獻計獻策,制作養蟲工具,制訂飼養方法,獲取了大量帶有蛾卵的卵卡,將卵卡掛在蘋果園的樹杈上或溫室大棚的瓜架上,不久大量幼蟲孵化,控制了蚜蟲害螨,試驗獲得了成功。事實證明,邱老在1976年河南民權召開的全國生防“以蟲治蟲”座談會上的發言,“國內必須自創新路,土法上馬,簡而易行,適用于群眾自繁的方法才行”。
成立害蟲生物防治研究所
上世紀80年代中國農業大學逐步走上軌道,隨著生物防治研究所的成立,農業部也撥款在農大建成一所害蟲生防實驗小樓、溫室和恒溫恒濕養蟲室,并作為中國農科院害蟲生防室的一個下屬研究單位,命名為“農業部害蟲生物防治研究重點開放實驗室”,承擔國家“六五”、“七五”和“八五”等重大研究課題,邱老作為研究所的“總參”,使整個計劃逐步擴大到蘋果園、溫室蔬菜害蟲等領域,取得了豐碩成果。
(中國農業大學教授 嚴毓驊)
植保學界一大喜事
在舉國歡慶國慶和嫦娥二號成功發射之際,又迎來了邱式邦院士的百歲壽慶,真乃盛世喜慶多,令人欣慰。
邱式邦先生回國后,受聘于華北農業科學研究所,筆者在該所蟲害研究室工作,數十年來在邱老的領導、教育下,獲益良多,終生難忘?,F將憶及的幾事簡述如下,以表景仰。
回國參加建設
1951年10月,邱先生放棄在劍橋大學深造的機會回國參加建設。次年春,他即帶領助手,先后在冀、魯、豫、蘇、皖等主要蝗區深入調查,并在山東惠民長期駐點,此后又兼顧土蝗研究,在內蒙古駐點,還遠赴青海牧區調查采集大量蝗蟲標本。
眾所周知,蝗蟲曾是我國第一大害蟲,新中國成立后,很快控制并消滅了蟲害。邱老為治蝗工作,作出巨大的貢獻。
1959年玉米螟暴發,邱老臨危受命,開始研究應對辦法。那時我國正遭受嚴重自然災害,他率領課題組人員,到河北衡水駐點,與年輕人同甘共苦,克服缺糧的困難,圓滿地完成任務。
言傳身教,培養植保人才
邱老知識淵博,并能理論聯系實際,他是貫徹科學技術為經濟建設服務的典范。他的業務思想和工作方法,至今還有很大現實意義。邱老為人正直,不唯上、不壓下,光明磊落,一視同仁。經他培養的助手、研究生,很多都已成為我國植保戰線的骨干力量,成為有關領域的專家,邱式邦先生是這些助手和學生的良師益友。
提出防治思想,改進植保方向
上個世紀70年代初,邱老根據國內外研究資料文獻,結合自身實踐,多次提出“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思想理念,他說:“有人認為植保工作就是打藥(指防治病蟲,單純依靠化學農藥),這是一種誤解?!苯涍^多次討論,在國內植保界取得廣泛共識,農林部于1975年在河南新鄉召開的全國植保工作會議上,經慎重研究,把“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確定為我國植物保護的方針,使我國植保工作步入新的正確方向,筆者認為邱老對此作出了歷史性的貢獻。
最后,恭祝邱式邦院士福如東海,壽比山高!
(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研究員 魏鴻鈞)
科研與生產結合的典范
由于長期使用化學農藥防治農林害蟲產生了不良后果,以邱式邦先生為主的一些專家提出: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提出人工繁殖釋放有益天敵,迅速增加和恢復田間種群量,充分發揮自然界多種天敵控制量,使其危害在經濟水平以下,從而達到不用或少用農藥目的。
1974年,邱先生親自主持“繁衍釋放草蛉控制棉蟲研究”,本人負責中華草蛉規模化飼養繁殖技術研究部分,在眾多草蛉種類中,中華草蛉幼蟲搜索能力強,自相殘殺劇烈,極不易飼養,一些研究單位用單管飼養難以規模繁殖,且成本較高。當時我國是集體農業,經濟基礎較薄弱難以推廣利用。邱先生提出必須研究規模化的群體飼養方法。飼養工具和飼料要求價格低廉,來源廣泛。
在邱先生的指導下,我們實驗的成蟲飼料是啤酒酵母粉,幼蟲飼料是自繁的蚜蟲和米蛾卵;成蟲產卵是自制馬糞紙籠;幼蟲飼養工具是罐頭瓶,自制小木盒和尼龍紗袋;飼養皿中的隔離物是塑料條和報紙條。邱先生將幼蟲飼養歸納為“隔離是關鍵,令其一致保安全,適時喂食要定量,密閉透氣很重要”四句話。結果表明:以蚜蟲為飼料的成繭率為40%~60%,以米蛾卵為飼料的成繭率為60%~80%。按當時物價計算,每畝釋放草蛉成本只有一角錢。
1975年,邱先生已是65歲的老人了,還親自帶隊去河南省黃莊大隊開展群眾性規模化飼養繁殖草蛉,使棉蚜和棉鈴蟲等主要害蟲的危害在合理的經濟水平以下,深受當地歡迎。
(原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防治研究所研究員 周偉儒)
讓一名科研人員“歸隊”
邱式邦先生從事科研工作70余年。他成就卓著,作風嚴謹,人品高尚,也深為我們所敬仰。邱先生對科技人員十分重視,從“文革”后幫我“歸隊”所作的努力中可見一斑。
“文革”中,我沒有隨農科院植保所下放到河南新鄉灌溉所,而被調到通縣農場的一個果園,和工人們一起下地干農活。
打倒“四人幫”后,植保所生防室成立。1979年我到生防室向邱先生請教關于草蛉防治蚜蟲問題,邱先生問我是否愿意到生防室工作,這對我來說是求之不得的事情,我當然非常愿意。后來農科院很快下了調令,但在我尚未辦理手續時,不知何故,農科院突然就撤銷了調令。無奈我只好繼續在農場干活。
次年2月,我到農科院還書,同時回生物防治研究室看望邱先生。他說你等著,我一定要為你繼續爭取歸隊,調到生防室。后來邱先生不知又想盡多少辦法終于使我調到生防室工作。
我只是一名普通的中級科技工作者,一般被撤銷的調令很難再恢復。邱先生為了使我歸隊花了那么多精力,可見他對科技人員的重視。
(原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防治研究所研究員 李平淑)
清平樂
——賀恩師邱式邦院士百歲壽辰
金秋丹桂,
滿園百花醉。
桃李豐碩誰栽培,
天下師恩最貴。
德高巍巍如山,
教誨涓涓似泉。
世紀年輪著述,
一代大家風范。
(中國農科院研究生院原副院長、研究員 陸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