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機械化擠奶設備
■本報記者 秦志偉
再過段時間,廣東燕塘乳業股份有限公司和廣州風行乳業股份有限公司將換用新包裝,每盒奶產品將有營養品質標識,消費者將可通過標識選擇不同質量等級的牛奶。建立優質乳營養品質標識制度,正是實施優質乳工程的目的之一。
記者獲悉,該工程是由農業農村部奶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實驗室(北京)于2013年提出的,目前已在全國實施。日前,華南地區首次優質乳工程企業通過驗收新聞發布會在廣東省廣州市舉行,上述兩家乳企同時通過驗收。截至目前,全國已有15家乳企通過優質乳工程驗收。
在中國奶業協會副秘書長張智山看來,優質乳工程全面實施乳制品生產加工標準化監管,涵蓋了牛奶生產全過程的關鍵點,其標準比歐美等奶業發達國家的現行標準更嚴格。
“本土奶=優質奶,進口奶=補充奶”,基于這樣的判斷,優質乳工程走上了振興民族奶業的道路。
進口的一定就是好的嗎
自從2008年三鹿嬰幼兒奶粉事件以來,國產乳業暴露出的種種問題讓消費者產生了極大的不信任,進口乳制品大量涌入國內市場。據農業農村部統計,2016年全年我國乳品進口量達到195.56萬噸,同比增長21.4%。
其中,鮮奶、酸奶進口量漲幅明顯。另外,乳清粉、奶油、乳酪、奶粉進口均增10%以上。值得一提的是,新西蘭奶粉最受我國青睞,2016年中國從新西蘭進口奶粉50.36萬噸,占中國奶粉總進口量的83.3%。
進口和出口本是貿易發展的正常狀態,奶業也不例外。但不能忽視的是,奶制品屬于鮮活農產品,無論是生產、存儲、運輸、加工,還是消費,都有距離和時間上的限制。
農業農村部奶產品風險評估實驗室(北京)對進口奶制品進行了長期跟蹤檢驗,發現與國產奶相比,進口奶制品的保質期普遍偏長,運輸距離更遠。風險評估研究顯示,進口奶制品存在魚目混珠的狀況。
而這些漂洋過海來到中國的進口奶產品,“不但沖擊國內奶制品的價格,實際上對消費者也不公平。”國家奶業科技創新聯盟理事長、中國農科院北京牧醫所奶業創新團隊首席專家王加啟研究員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消費者迷信進口奶,這不一定是科學、理性的選擇。
奶制品中的糠氨酸是判斷其品質優劣的重要指標之一。據介紹,糠氨酸是牛奶熱加工過程中出現的副產物。在牛奶加熱的過程中,乳蛋白的氨基與乳糖的羰基發生了化學反應,生產糠氨酸,是國際上判斷牛奶加熱強度的最佳指標之一。
實驗室副主任李松勵向《中國科學報》記者介紹,糠氨酸含量越高,說明奶制品加工溫度越高、時間越長或運輸距離越遠,牛奶中乳鐵蛋白等活性物質的損失越多,很可能不是優質牛奶。
據了解,生乳中糠氨酸含量僅為3~6mg/100g蛋白質,而奶粉中最高能達到1000mg/100g蛋白質以上。
李松勵介紹,從全國26個城市的大型超市中抽樣發現,進口巴氏殺菌奶的平均糠氨酸含量為49.2mg/100g蛋白質,而國產優質巴氏殺菌奶的平均糠氨酸含量僅為6.2mg/100g蛋白質。
在王加啟看來,按照國際上優質奶制品的標準衡量,這些進口奶制品都不是優質奶制品。
“在現有科技水平下,優質奶只能產自于本土奶,這是科學規律。”王加啟說。這也是他們團隊經過10多年研究得出的科學結論。
打響國產奶翻身仗
誰不想喝上優質的牛奶,但每一位消費者都有同樣的困惑:怎么判斷?國內又沒有任何標準。現在,已經實施5年的優質乳工程正試圖解決這一問題。
在王加啟看來,發展奶業本質上是為了消費者的營養健康,這是奶業存在的基本價值。
自2013年實驗室向國家建議實施優質乳工程以來,得到眾多乳企的積極響應和主動實踐,現代牧業、新希望乳業、福建長富、遼寧輝山、重慶天友、中墾華山牧、上海光明、廣東燕塘乳業、廣州風行等15家企業取得了重大進展,并通過驗收。“國內企業對優質乳工程的迫切需求超出我們的預期目標”。王加啟說。
廣東燕塘乳業自2017年3月申請加入優質乳工程以來,通過大力改造奶源、推進加工技術和檢測技術更新、完善倉儲運輸和物流鏈條,取得了良好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燕塘乳業董事、執行總裁馮立科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實施優質乳工程是市場的呼喚。在他看來,該工程的實施對企業的生產觀念、人才培養、加工工藝等方面的改造效果是明顯的。
以加工工藝為例。據介紹,過去對原料奶的殺菌溫度一般在95攝氏度左右,而采用巴氏殺菌使溫度降低至80攝氏度。
國家奶業科技創新聯盟副理事長顧佳升介紹,在我國,液態奶過熱加工已經成為普遍現象,其根本原因是乳品加工企業收購的原料奶質量差異大,只能靠“一熱遮百丑”。而在液態奶中,巴氏殺菌乳是最佳的優質乳制品。
目前,世界上奶業發達國家和地區都有個共同點,即在液態奶中巴氏殺菌乳占主導地位。如在液態奶中,美國巴氏殺菌乳占99.7%,澳大利亞巴氏殺菌乳占92.6%。
“實施優質乳加工工藝標準化監管,消除企業隨意改變工藝的亂象,確保為消費者提供營養豐富、安全可靠的優質乳制品,是優質乳工程的保證。”顧佳升告訴記者。
在實施優質乳工程過程中,馮立科還向記者提到,該工程不但不會增加成本,反而能大幅降低成本,減少能耗。
據燕塘乳業估計,95攝氏度殺菌的情況與現在80攝氏度殺菌相比,按照產能3500噸/年,每年可節約電能、自來水、蒸汽、冰水、污水處理等成本48.7萬元。
實際上,除了優化乳品加工工藝,優質乳工程還包括原料奶質量控制、優質乳產品評價和優質乳標識。
“優質乳工程,不但是生產出高品質奶制品的工程,而且是綠色低碳工程。”王加啟告訴記者,優質乳工程打響了中國奶業翻身仗。
需要長期堅持的事業
不可否認,奶業全面振興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自2008年以來,我國大力推動奶業生產方式的轉變,在養殖、加工、質量安全等方面取得了巨大進步,基本實現了奶業恢復的階段性任務。
但王加啟同時強調,還要清醒地認識差距。從2008年至2012年的5年間,我國奶類產量年增長率不到2%,出現典型的“爬坡頂”現象。
據了解,奶業發達國家也出現過典型的“爬坡頂”現象,比如美國和德國,2009年至2011年奶類產量同比增長都沒有超過2%,但它們的特點是人均奶類占有量超過260公斤,消費市場基本飽和。“而我國人均奶類占有量不到30公斤,國內消費市場遠遠沒有飽和。”王加啟說。
2008年以來,我國乳制品進口的年增長率達到30%以上,干乳制品年進口量已經超過100萬噸,成為世界上第一乳制品凈進口大國。
王加啟分析,主要原因是優質乳品質評價技術缺失,又有境內外借機炒作,導致消費者對國產乳制品心存疑慮;此外,長期以來,我國奶業產業鏈中利益分配嚴重不平衡,奶農處于弱勢地位,效益一直偏低,造成優質奶源供應不足。
“實施優質乳工程是引領奶業發展方向、解決奶業發展難題的戰略舉措。”顧佳升表示,優質乳工程不是一個項目或一場運動,而是一項需要制度化和長期堅持的事業。
在王加啟看來,下一步的關鍵是創新體制機制,由政府主導,通過技術標準和政策管理等綜合措施,把奶農組織、加工企業和行業協會有機聯合起來,加大對優質乳技術成果的推廣力度。
“通過優質乳新方向的確立,要盡快實現一個轉變,即通過奶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把由目前乳企主導的奶業發展模式,轉變為社會需求主導的奶業發展模式,大力弘揚優質、健康、向上的奶業文化。”王加啟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