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集成技術不斷推廣,大面積單產提升正在改變著農民種糧的方法和觀念。
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持續增強糧食等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能力。穩定糧食播種面積,主攻單產和品質提升。”3月6日,在田間地頭,一場關于提升單產的研討會正在進行。
河南新鄉小冀鎮東石碑村,種糧大戶姬承利流轉的麥田中,來自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原研究中心、河南省農科院、河南農業大學等科研單位以及河南省各級農技推廣和種子管理部門的專家匯聚田間,召開小麥單產提升春季管理現場觀摩會,探討良田、良種、良法、良機助力小麥大面積單產提升的途徑。
來自中國農科院及多個科研單位的專家,走進田間,召開小麥單產提升春管田間會。受訪者供圖
藏在田里的高科技,改變農業的模樣
綠色中夾雜的黃葉,還帶著越冬的痕跡,一場春雨后,返青的麥田中,蔥綠開始占了上風。
姬承利流轉的農田橫跨多個村莊,在東石碑村大約有500畝,返青的麥田中,留出的麥苗行間空地筆直整齊,這是利用北斗導航的播種機播種的效果,不僅為后來的機械作業提供了基礎,也提高了播種效率。姬承利介紹,去年冬天10月26日播種時,每畝地播種量為25斤,這基本上是畝播量的最低水平,但依然可以保證產量。
驚蟄之后,姬承利開始準備春天的第一次田間噴藥,主要防治小麥莖腐病等土傳疾病和蟲害,小麥還不高,他準備用自走式打藥機大劑量噴霧,這種打藥機攜水量高,噴灑強勁,可以噴施到小麥莖基部,等到麥苗長高,自走式打藥機無法下地時,就需要使用無人機進行飛防了。
小麥是夏糧生產的主要作物,穩產豐產,直接影響著14億人的糧食安全。作為全國最大的小麥產區,河南省小麥常年播種面積約8500萬畝,總產量3800萬噸,位列全國第一。
當前,正是河南小麥春季管理的關鍵時期,也是大面積提升單產的重要階段,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原研究所小麥品質分子改良團隊首席、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張勇介紹,大面積單產提升工程的實施,集成推廣良田、良種、良法、良機是關鍵,中原研究中心集成中國農業科學院的優勢力量,從作物科學研究所、植物保護研究所等研究所引入了12支高水平科研團隊,開展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推廣工作。2024年,中原研究中心承擔了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項目試點任務,在省內選取了6家省級科研和推廣單位、14個市級推廣單位、24個縣級農技推廣單位,以農業社會化服務公司、涉農業企業、農業合作社、家庭農場、新型經營主體等作為核心示范基地,通過與省、市和縣級農技推廣系統有機結合,密切合作,構建了院地協同、三位一體的農技推廣新模式。
眼見為實的示范田,帶動大面積增產
田間觀摩會是農技推廣的形式之一。張勇介紹,良田、良種、良法、良機的集成應用,需要進一步加強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條件建設,拓展基層農技人員的推廣能力,并依托體系在小麥播種,越冬、返青、孕穗以及收獲等生產管理關鍵節點,在核心示范基地開展“田間課堂”等多種形式的交流、觀摩和培訓,用田間鮮活的示例,滿足技術用戶“眼見為實”的現實需求。通過種糧主體、示范戶把優良的品種、先進的技術、完備的農機裝備加以完好串接,輻射帶動周邊農戶,推動技術的轉化應用,從而將品種、技術和人才培養進行集成,在基層培育“土專家”。這將極大提升農業生產的科技含量,讓種糧主體和農戶受益,提升大面積單產水平,并保障作物品質,從產量和品質兩方面支撐國家糧食安全。
姬承利的農田中,種植的主要品種是“中麥578”,這是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育成的優質強筋、高產早熟、綜合抗病抗逆性好的新品種,也是當前黃淮麥區主要推廣種植的品種,他已經種了5年,其間遭遇過秋汛、爛場雨、干旱等自然災害,但中麥578平均畝產仍然保持在1300斤以上,“我們這里,其他品種一般最高畝產也就在1300斤。”不僅如此,他地里的“中麥578”還是良種,每年產出的小麥銷售價格每斤比普麥品種要高出2毛左右,每畝地能多收入200多塊錢。
和中原研究中心的專家們合作,姬承利學到了很多新的技術,何時補水,何時追肥,怎樣噴藥防病,使用哪些機械……通過姬承利的高產農田,這些技術也被更多周邊的農民學習和使用。
“通過選擇科技意識較強,并有種植經驗的大戶開展技術培訓、現場觀摩和宣傳,推動品種、栽培管理技術、病害防控新藥劑、新型農機具等新成果應用,輻射帶動周邊農戶,實現更大范圍內的單產提升目標,是實踐證明的有效方法。”張勇說。
中原麥區的新風貌,春雨中的好消息
更廣闊的小麥產區中,類似的故事還在不斷發生。
和新鄉同在豫北的河南濮陽,多個種糧大戶和姬承利一樣種植“中麥578”等優質品種,采用滴灌、北斗導航播種等技術,并將這些技術推廣到更多農戶中。
在豫南的南陽,專家、農技推廣人員以及種植戶們,正在春天的麥田中查苗情、墑情、病蟲害發生情況。在豫東的商丘,900多萬畝小麥剛剛迎來春季降水,緩解了初春的干旱,農戶也省了一次澆水的錢。
這場降水覆蓋華北絕大部分麥區,有的地方甚至對居民出行造成了影響,但對整個產區的小麥來說,這是一場及時雨。
“春雨貴如油。”河南農業大學教授郭天財介紹,今年初春,河南多地出現了輕微的表層干旱,但這場及時雨,為整個產區的小麥帶來了利好消息,“去年冬前播種時,土壤墑情較好,冬小麥順利越冬,苗情普遍不錯,盡管冬季有局部的低溫和干旱,但這場雨雪來得很及時,苗情打好了基礎,如果后續沒有大的自然災害,那就又是一個好年景。”
新的集成技術體系不斷推廣應用,大面積的單產提升正在改變著農民種糧的方法和觀念,“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和政府工作報告都提出了提升單產的任務,事實上,單產提升就意味著收益增加,這直接影響著農民種糧的積極性。”郭天財說。
在更多產區,農業專家和農技人員,也在不斷推廣新的集成技術,讓良田、良種、良機、良法成為單產提升、農民收益提高的助力。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孫坦介紹,中國農業科學院已經成立了多個專家團,如小麥產業專家團、玉米產業專家團等,在過去幾年中,各個專家團常年下沉在生產一線,和農民一起,應對各種自然災害,推廣新的農業集成技術,讓科學家試驗田中的產量,不斷普及到更多農民的地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