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邁上新高度 續寫新華章?
山東省棗莊市齊村鎮柏山村農民將收獲的玉米入囤儲存。新華社發
【經濟界面】?
顆粒歸倉,小麥、玉米、稻谷產量持續增長,糧食產量再上新臺階;設備轟鳴,生產線宛如奔騰河流,工業經濟運行平穩向好;汽笛聲響,載滿集裝箱的外貿巨輪從港口出發,駛向世界各地,外貿規模再創歷史新高……
2024年,我國國民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穩中有進,高質量發展取得新進展。一系列亮眼數據的背后,是我國經濟不斷前行的堅實步伐,也是經濟發展書寫的華麗樂章。
本期《經濟》周刊推出國民經濟發展主題報道,以數據視角,管窺我國經濟發展活力。
沃野飄香大國糧滿倉
【數據】
歲稔年豐,穰穰滿家。2024年,我國糧食總產量達14130億斤,比上年增加221.8億斤,增長1.6%。在連續9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的基礎上,首次邁上1.4萬億斤的新臺階。糧食面積落得實——2024年糧食種植面積達17.90億畝,增加525.8萬畝,對增產貢獻近兩成;單產提升成效好——2024年糧食畝產394.7公斤/畝,比上年提高5.1公斤/畝,單產提升對糧食增產貢獻超八成。
“我去年種了1350畝晚稻,在農技專家的指導下,選擇了‘陵兩優69’早熟品種。這個品種不僅高產,而且生長周期短,抗病蟲害能力更強。去年收的時候,每畝晚稻的產量有1100多斤,比上一年畝增產百來斤!”說起種糧,江西永豐縣沙溪鎮種糧大戶溫明生打開了話匣子,“要說這種地,離不開好種子、好地塊、好技術、好機械!插秧機、無人植保機、聯合收割機這些智能農機的使用,也大大提高了種地的效率。現在種地還有各種補貼,大家種糧的積極性一年比一年高。”
從“地”里挖潛力,從“技”里提能力——放眼全國,我國已累計建成10億多畝高標準農田,越來越多耕地成為孕育豐收的沃土;大量優良品種有力支撐了大面積單產提升,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超63%。去年,我國繼續實施玉米、大豆單產提升工程,加快良田、良種、良機、良法、良制“五良”集成,環環緊扣挖掘單產潛力:以“增密度”為切入點不斷增加畝均株數,以“創高產”為著眼點加快推廣關鍵技術,以“高性能”為突破點升級農機裝備科技水平,以“整建制”為著力點帶動均衡增產。
耕地保護補貼、一次性種糧補貼、農機具補助……惠農政策“東風”勁吹,不斷提升農民種糧的積極性。去年,中央財政繼續加大支持糧食生產力度,小麥、早秈稻最低收購價繼續提高,玉米、大豆生產者補貼和稻谷補貼保持穩定,三大主糧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實現全覆蓋,穩定了農民種糧收益預期。與此同時,各地嚴格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調整種植結構、發展間作套種、推進撂荒地復墾,多措并舉挖掘種植面積潛力。
【專家點評】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研究員鐘鈺:
2024年,全國31個省份中有26個實現糧食增產,這是一種普遍性、整體性的增產。這得益于黨中央、國務院對糧食安全的高度重視、地方各級黨委和政府重農抓糧的積極作為,得益于各地各部門在“地”和“技”上做的努力,一系列好的政策和舉措還將延續或加力。2025年,我國將繼續深入推進糧油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強化耕地保護和質量提升,進一步提升農業防災減災能力,推進農業科技力量協同攻關。隨著這些相關舉措落地落實,我國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將進一步鞏固提升。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