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9日召開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指出,要加大高標準農田建設投入和管護力度,確保耕地數量有保障、質量有提升。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地之不存,糧將焉附。高標準農田是新時代新階段提升國家糧食安全保障能力的重要舉措,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是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的重要內容,為推進加快建設農業強國奠定堅實基礎。
農田必須是良田,要真正把永久基本農田建成適宜耕作、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的現代化良田。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切實加強耕地保護,全力提升耕地質量,穩步拓展農業生產空間。”成為當前乃至未來耕地建設的重要內容和主要任務。因此,需要從圍繞耕地形成兼顧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的系統性政策體系和“用養結合、綜合治理”的全局性治理機制框架。
當前,盡管我國圍繞耕地數量與質量開展全面治理,但仍然面臨著一系列制約耕地可持續發展問題。總體來講,一是耕地質量退化形勢嚴峻,質量水平總體較低。根據《2019年全國耕地質量等級情況公報》顯示,我國耕地平均質量等級僅為4.76,七到十等的低等耕地占比22%,數量超過4億畝;二是農業過度式粗放經營導致地力下降,嚴重透支耕地基礎地力。如華北平原地下水下降、東北地區耕地退化、西北地區土地薄膜污染、西南地區重金屬污染等問題嚴重,影響農業產品的品質;三是水土資源匹配不協調,全國水土資源整體呈現不均衡不匹配分布。突出表現在我國64%的耕地分布在秦嶺—淮河線以北,而這些地區水資源僅占全國約19%,山地丘陵地區跑水跑肥跑土問題突出。
提高耕地質量是高標準農田建設的落腳點。高標準農田建設的“高”,關鍵在于提高耕地質量和地力水平,其建設對新時期新階段農業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作用。一是高標準農田建設顯著提高耕地質量等級,是中國耕地安全的基礎保障。到2022年底,全國累計建成10億畝高標準農田,占全國耕地面積的一半以上。高標準農田充分發揮出提升耕地質量等級、優化耕地質量布局、監管耕地質量變化等方面的關鍵性作用;二是高標準農田建設有效提升農田地力質量,是中國糧食安全的支撐載體。高標準農田“田成方、林成網、渠相通、路相連、旱能澆、澇能排”,有效促進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顯著提高,農業綠色全要素生產率有效提升、抑制耕地撂荒及防災減災等問題,國家糧食安全充分實現保障;三是高標準農田建設促進耕地生產供需匹配,是提升農產品高質量的關鍵要素。高標準農田建設為我國自然資源稟賦和農業生產適配提供條件,推動促進我國糧食的產銷狀況適配,緩解我國耕地資源和水資源的不匹配問題,實現耕地的合理利用,有效提升耕地質量。
高標準農田建設是保障糧食安全的基礎載體,是促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增強農產品市場競爭力的重要抓手。推動高標準農田建設,為穩定持續提供高產高效、優質標準、綠色生態、安全穩定的農業產品提供堅實保障。為推動高標準農田可持續高質量建設,提出以下建議:
一是因地制宜,堅持統一規劃布局。堅持系統科學規劃,明確布局和階段性任務,有計劃有步驟地實施,把高標準農田建設和國土空間規劃緊密結合,確保全國不同區域、不同類型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協調性與一致性,細化區域布局、分區任務、進度安排、保障措施等;
二是逐步完善,細化建設規范標準。結合不同區位的地形地貌、土壤狀況、水源條件、氣候環境、耕作制度等實際情況,針對田、土、水、路、林、電等多方面內容,持續建立健全高標準農田建設相關標準規范體系,為提高耕地質量提供技術支撐保障;
三是多元結合,創新建設模式機制。基于區域社會經濟基礎、資金匹配能力和自然資源稟賦,積極探索引入多元化建設主體,局部探索建設機制綜合改革試點與模式,創新高標準農田的建設路徑,推進優化高標準農田建設環境。
作者:陳學淵(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研究員),零麗斯(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