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由中國農科院油料所聯合安徽省農業農村廳主辦、望江縣人民政府和安徽省農科院承辦的油菜綠色高效發展現場觀摩會在安徽省望江縣舉辦。會議旨在貫徹落實2019年中央1號文件關于“支持長江流域油菜生產,推進新品種新技術示范推廣和全程機械化”精神和農業農村部油菜綠色高質高效行動總體要求,推進我國油菜產業高質量發展。
中國農科院副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漢中,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副主任許發輝以及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科技教育司、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總站,安徽省農業農村廳,中國農科院棉花所,安徽省農科院,安慶市、望江縣有關領導出席了會議。油料所所長黃鳳洪主持會議。
為破解油菜產業發展瓶頸問題,提升我國油菜綜合效益,中國農科院油料所聯合全國多家優勢單位在安徽省望江縣開展了油菜綠色高效技術的規模化示范與應用,核心試驗區種植面積達8000畝,示范區規模3萬畝,建設了7D綠色加工示范生產線,集成了高油高產多抗適機化油菜品種“中油雜19”、油菜精量聯合直播技術、油菜全營養緩釋專用肥、油菜病蟲草害綠色高效綜合防控技術、油菜分段聯合收獲技術、油菜“機播機收適度管理”技術、功能型菜籽油7D產地綠色高效加工技術等7項國內油菜最新科技成果,建立了油菜全產業鏈綠色高效技術模式,進一步完善“增產增效并重、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融合、生產生態協調”的新型農業生產技術體系,為油菜全產業鏈綠色高效發展和油菜產業效益提升提供了綜合技術解決方案,為我國現代農業發展、鄉村振興和“健康中國”戰略實施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
“中油雜19”是油料所選育的高產、高油、高品質、高抗、適宜機收、高效益的油菜新品種。以官春云院士為組長的專家組對試驗區種植的油菜新品種“中油雜19”進行了測產驗收。測產結果顯示,“中油雜19”理論畝產達289.9公斤,比當地主推品種理論畝產244.8公斤增產18.4%;每100公斤實際產油43.5公斤,比當地主推品種36.0公斤增產20.8%;按照理論測產與現場榨油出油率計算,“中油雜19”平均畝出油量126.1公斤,比當地主推品種平均出油量88.1公斤增加43.1%。專家組一致認為,試驗區“中油雜19”減肥減藥20%以上,每畝節約成本300元以上,通過菜油兩用,每畝可生產菜薹250公斤,每畝綜合收益3600元以上,比較效益十分突出。
會議現場展示的油料所研發的7D功能型菜籽油產地加工技術裝備受到與會代表廣泛關注。該技術通過原理、技術、產品鏈式創新,最大限度地保留甾醇、維生素E、β胡蘿卜素、植物多酚等多種活性功能成分,實現了加工工藝標準化、設備成套化、生產控制自動化、技術工程化,使菜籽油從“純凈水”蛻變為“礦泉水”,成為具有預防心腦血管疾病、健腦等多重功能的健康食用油,對打造中國高端食用菜籽油品牌,促進油菜產業提質增效,引導食用油科學健康消費,推動油料健康產業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打捆機現場粉碎油菜秸稈打捆場景
會議還現場演示了油菜精量聯合直播技術、無人機田間作業、油菜分段和聯合收獲技術、油后棉聯合直播作業等油菜全產業鏈綠色高質高效關鍵技術裝備。
油菜收割機現場收割
全國油菜主產縣(市)農業主管部門負責人、國家及安徽省油菜產業技術體系、安徽省農業農村廳及有關縣級農業主管部門負責人,相關油脂企業、種植大戶和專業合作社等會議代表共計300人參加了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