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賀信精神交流會在線上舉行。農業農村部黨組成員、中國農科院院長吳孔明出席會議并講話,院黨組書記張合成主持會議。會議強調,要堅持以賀信精神為指引,加快推動高水平農業科技自立自強。
五年來,中國農科院堅持以賀信精神為指引,推動各項事業取得顯著成就。堅持面向世界農業科技前沿,積極搶占科技制高點。實現了雜交稻種子克隆理論突破,構建了全球首個亞洲栽培稻泛基因組,牽頭繪制出小麥D基因組精細圖,破解了二倍體馬鈴薯自交不親和與自交衰退機制,率先揭示了H7N9禽流感病毒跨種感染、傳播的關鍵機制,首次發現了產甲烷古菌碳代謝新途徑,揭示了煙粉虱為害600多種植物的奧秘。作物功能基因組、植物保護、預防獸醫等基礎學科處于全球領跑位置。大力推進作物種植資源鑒定與新品種培育、功能基因挖掘與分子育種設計、畜禽資源挖掘與核心種質育種、高效繁殖調控與健康養殖技術等攻關,取得國家級科技獎勵成果29項,占全國農業領域1/4。
堅持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全力支撐農業穩產保供。自主培育的“華浙優261”大幅度提高了超級稻食味優質化率;優質強筋小麥“中麥895”累計推廣5100多萬畝;廣適高產優質大豆品種“中黃13”累計推廣超過1億畝;“中油雜501”油菜畝產達到419.95公斤、含油量高達50.38%;“中甘21”成為“高原夏菜”重大品牌。“中畜黑豬”新品種進入第一世代選育,肉雞基因芯片育種技術領跑全球,“中新白羽肉鴨”“廣明2號”白羽肉雞等新品種打破了國外種源的長期壟斷。研發了玉米籽粒直收、水稻長秧齡大苗同步開溝插秧、油菜毯狀苗移栽等技術裝備,加快了“機械換人”的進程。摸清了草地貪夜蛾遷飛危害規律,構建了監測預警與應急防控技術體系,為全國聯防聯控提供了重要技術支撐。
堅持面向現代農業建設主戰場,科技支撐鄉村振興。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主戰場,累計派出1.2萬人次科技人員,輻射帶動9.7萬個貧困戶增收。共建11個鄉村振興科技支撐示范縣,推廣“田間課堂”,打造整縣制科技支撐的農科模式。
堅持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保障農業生物安全與食物營養健康。研發出高效H5/H7二價禽流感滅活疫苗,2017年以來全國累計應用超過200億羽份,成功阻斷H7N9病毒向人的傳播。研發出同步檢測300多種化學污染物的快速檢測技術,破解了黃曲霉毒素高靈敏快速準確定量檢測的技術難題,為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提供了有效支撐。
會議強調,“十四五”和今后一個時期,中國農科院要不斷深入踐行賀信精神,堅持“四個面向”,不斷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著力打造“四中心一智庫”,加快建設“兩個一流”。一是堅持使命牽引,建設國家農業科技創新中心。瞄準農業科技前沿基礎研究、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鄉村振興支撐3條主線,圍繞種子、耕地、生物安全、農機裝備、綠色低碳、鄉村發展等6個重點,以“十四五”規劃和使命任務清單為統領,推動構建跨所、跨學科的重大任務聯合攻關機制,加快高水平原始創新和重大成果產出。構建長期因子觀測體系,打造高水平科技平臺;二是堅持公益定位,建設國家農業技術轉移中心。建立常態化科技服務工作隊伍、工作機制和應急性支撐保障體系,為糧食穩產保供、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等提供科技支撐。為鄉村振興提供全鏈條產業服務,加強以市場為導向的科技成果轉化,努力讓科研成果更加符合市場需求、更能促進產業發展;三是堅持人才強院,建設國家農業科技創新人才中心。堅持“強領軍、推年輕、活機制、抓管理”一體推進,打造科研、管理、支撐、轉化四支隊伍協同發展的“四橫”布局,構建戰略科學家為核心、領軍人才為中堅、青年人才為主力、博士后和研究生為后備的“四縱”體系,持續強化人才梯隊建設和結構布局;四是堅持開放協作,建設國家農業科技交流中心。堅持開放辦院,強化國內外科技合作與交流。推動實施國際大科學計劃,積極參與國際農業科技治理,融入全球農業科技創新網絡。建強海外農業研究中心,打造國際交流合作主平臺。牽頭國家農業科技創新聯盟建設,開展重大任務協同攻關;五是堅持服務決策,建設國家高端農業智庫。構建開放式、大網絡的協同研究體系,圍繞“三農”發展等重大問題開展戰略研究,為行政決策提供科學支撐。進一步提升智庫系列成果的水平和影響力,打造高端智庫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