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河北省張家口察北管理區萬畝馬鈴薯進入果實膨大期,地面上的馬鈴薯花競相開放,為即將到來的豐收吹響勝利號角。7月29-31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聯合張家口市察北管理區管理委員會和雪川農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舉辦“馬鈴薯綠色高產高效技術研討會暨現場觀摩會”,交流集約化的土豆培育和種植技術。
盛開的馬鈴薯花
集成高產高效技術 建立示范基地
我國種植馬鈴薯的歷史悠久,目前,我國的馬鈴薯種植面積和總產量均居世界第一。
“馬鈴薯的種植區域與我國貧困地區高度重合。據統計,全國馬鈴薯種植面積70%以上分布在特困連片地區。發展馬鈴薯產業,不但有助于解決貧困地區群眾的基本口糧,對增加貧困地區農民收入、提高扶貧產業的科技水平以及鄉村振興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中國農業科學院馬鈴薯遺傳育種與栽培創新團隊首席專家、國家馬鈴薯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研究員李廣存說。
盡管種植歷史悠久,“但產業仍然存在馬鈴薯品種結構不合理、種薯繁育成本高、水肥投入不合理、病蟲害防控不科學、全程機械化程度低、加工附加值低等問題。”李廣存介紹。
近年來,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與國內相關單位開展聯合攻關,在綠色優質新品種選育、健康脫毒種薯繁育應用、水肥一體化智能高效微灌技術、全程機械化技術、病蟲害綠色綜合防控技術、主食產品加工關鍵技術等方面下真功夫。
為了讓實驗室科研成果適應不同主產區環境,科研人員在東北、華北、西北、西南、中原等多個主產區建立馬鈴薯高產高效技術模式集成與示范區。
此次,觀摩團一行來到的張家口市屬于華北主產區。張家口市是我國重要的馬鈴薯商品薯生產集散地。2021年,張家口全市馬鈴薯播種面積108.29萬畝,總產量226.89萬噸,分別占河北省的48.51%、48.50%。其中有40萬畝規模化高產高效種植基地,應用了滴灌等高效節水技術,實現了全程機械化,推廣了脫毒良種覆蓋、高壟栽培、病蟲害綜合防治等現代農業標準化生產技術,做到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融合,既節地節能,又增產增收,達到國內先進水平。
張家口市察北管理區管委會主任鄧艷杰介紹,截至目前,察北管理區已建成年產15萬噸冷凍薯條、1萬噸全粉馬鈴薯食品生產線,生產的冷凍薯條占到國內市場份額的30%以上,是亞洲最大的馬鈴薯冷凍產品加工產業集群。
良種引領 加快產業綠色高質量現代化發展
馬鈴薯栽培使用塊莖,“脫毒馬鈴薯塊莖一般只能種植三代,三代之后產量和抗病能力會明顯下降。”當地農戶說。
科研人員注意到,張家口地區自然稟賦突出,壩上平均海拔高度在1300米以上,晝夜溫差大,土壤沙質含量高、透氣性好,非常適合生產種薯。
2015年,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在張家口市察北管理區設立國家馬鈴薯改良中心華北分中心和研發示范基地。
國家馬鈴薯改良中心華北分中心抗旱試驗棚
基地中不同品種的馬鈴薯“頭戴”號碼牌,在精準的水肥控制下,進行著產量、抗病性、口感比拼。此次,觀摩團集中參觀了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馬鈴薯創新團隊新近育成的65個高產優質多抗的中薯系列馬鈴薯新品種(系)。
會上,張家口市察北管理區管委會、中國農科院蔬菜花卉所、雪川農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簽署了三方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聯合開展馬鈴薯種質資源保存利用、新品種選育技術研究、新品種研發與示范推廣、高效栽培技術研究、人才培養培訓等工作,在生物育種、智慧栽培等多領域開展全方位合作,共同建設集高端科研、成果轉化、技術產業化為一體的中國“薯業硅谷”。
中國農科院蔬菜花卉所所長張友軍表示,研究所將全力創造條件支持馬鈴薯團隊開展好大聯合、大協作,推動我國馬鈴薯產業綠色高質量發展,助力馬鈴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將中國人的飯碗端得更穩更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