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多年來一直在地膜降解和殘膜回收上努力,如果不使用地膜了,那一切問題不就迎刃而解了嗎?”日前,在新疆阿克蘇地區沙雅縣舉行的無膜棉現場觀摩會上,農業部種植業司副司長楊禮勝對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喻樹迅領銜培育推廣的無膜棉充滿信心,“我堅信隨著無膜棉品種和配套栽培技術的成熟和推廣,新疆殘膜污染問題必將被徹底解決。”
9月底,中國農科院棉花研究所在位于新疆沙雅縣的院士專家工作站試驗田組織了一場“無膜棉現場觀摩會”,棉花專家、種站工作人員、棉農代表紛紛趕來一探究竟,他們心里都在嘀咕:“無膜棉”能成功嗎?
“白色革命”變“白色污染”
棉農對地膜有一種復雜的情結:它曾幫助棉農掀起一場農業“白色革命”,而如今卻成了棉田“白色污染”的禍首。
“覆蓋地膜可以增溫保墑、抑制雜草、防蟲防病、保水保肥……用處有一堆,早就成了種棉的標配。”在無膜棉現場觀摩會上,中國農科院棉花研究所研究員毛樹春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特別是在西北、東北、華北地區,幾乎“無膜不棉”。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科院院長唐華俊也來到無膜棉觀摩會現場。他介紹說,近30年來,我國地膜覆蓋面積和使用量一直位居世界第一。這其中,新疆的地膜用量更是首屈一指。
“地膜的使用可提高作物單產20%~30%,大面積的推廣促進了新疆棉花的生產,對新疆的棉花生產來說,使用地膜是一次偉大的革命。”楊禮勝說。
然而,30多年的“溫水煮青蛙”,地膜殘留終于露出它猙獰的一面。
“隨著地膜使用量的不斷增加、殘留地膜回收率一直偏低,土壤中殘膜量逐步增加,土壤結構遭到嚴重破壞、耕地質量逐步下降。現今,新疆已成為繼山東之后殘膜污染最嚴重的地區之一。”楊禮勝說。
殘膜污染會影響棉花的生產,但首當其沖的是原棉質量。喻樹迅告訴記者,對于機采棉而言,殘膜會隨機械混入棉花,成為構成棉花“三絲”污染的“生力軍”。這將嚴重影響棉花的紡線質量和染色。
把地膜“請出去”迫在眉睫
“我最近看到一個報告,農田可以存在的殘膜最多是每畝地30公斤,現在很多地方都超過這個數。”毛樹春向記者透露,由于積累了近30年的殘膜只是在近幾年才引起重視,多數地塊殘膜量“高得很”,“30公斤/畝只多不少”。
我國覆蓋地膜的農田有5億畝,主要在西北、東北和華北。毛樹春說:“殘膜就在地下0~30公分的耕作層里,挖出來都是碎片。”
為了把殘膜從農田“請出去”,農業專家們也試過很多辦法。楊禮勝介紹說,大批科研工作者在地膜降解和殘膜回收等方面進行了大量努力。但是,至今仍然沒有找到理想的解決途徑。
到目前為止,使用更利于回收的加厚地膜和所謂的可降解地膜,都還未在實際生產中取得成功。
“解決殘膜白色污染的根本途徑只有一個,就是不使用地膜。”毛樹春說。
唐華俊也指出,在新疆,棉花已成為地膜污染最為嚴重的作物。減少使用或不使用地膜,已成為未來棉花等農作物種植業發展的迫切需要。
“無膜棉”示范只是個開始
針對地膜污染問題,喻樹迅等科學家選擇了主動作為。早在2011年,協同攻關團隊就依托國家棉花產業技術體系開展了無膜棉新品種篩選,培育出早熟抗鹽新品系“中棉619”,并研發集成了一系列配套生產技術。今年9月中旬,相關專家對位于沙雅縣的50畝示范田進行了測產。初測和復測兩次測產結果均顯示,無膜種植的中棉619實現畝結鈴數7萬多個,(籽棉)平均產量達到362公斤/畝。
“今年受苗期連續陰雨天氣影響,出苗率只有75%左右。如果出苗率能提高10%,產量還能夠再增加不少。”負責示范田管理的新疆守信種業公司一位負責人告訴記者。
相比之下,無膜的中棉619這一產量的確遜于同地區的覆膜高產田(最高可超過500公斤/畝)。但在毛樹春看來,無膜種植能實現超過350公斤籽棉的畝產量“已經不低了”。
“按照42%的衣分計算,每畝的皮棉產量能達到150公斤,產量就基本有保證了。”毛樹春告訴記者,從產量上看是比覆膜棉田要低,但現在還不是拿產量作橫向比較的時候,“從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綜合評價來看,無膜植棉無疑已經開了個好頭。”
盡管如此,無膜棉要想一舉推廣開來,還有諸多問題需要解決。
“無膜棉種植給科研和生產提出了很多新問題。比如如何破解僵苗問題、抗除草劑品種選育等;此外,無膜棉的播種技術、肥水調控等還需要進一步發展,未來還有很多工作要做。”毛樹春對記者說,“農業新技術從試點到示范、推廣一定是穩步進行的,要一步步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