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傳感器埋入土地,無人機飛過農田,前沿科技正不斷賦能古老產業。2025年,“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首次被寫入中央一號文件。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在談到“持續增強糧食等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能力”時提出,加快先進適用農機裝備研發應用和農業科技成果大面積推廣。
新質生產力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為基本內涵。在農業生產中,要回答好誰來種、如何種、種什么的關鍵問題。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代表委員就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的三個發力點建言獻策。
誰來種:培育“新勞動者”
誰來種地、誰來興村,是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需要解決的一大問題。據統計,全國各類返鄉入鄉創業人員已超1200萬人。“以我們村為例,近年來已有200多名優秀青年陸續返鄉創業。”全國人大代表、江蘇宜興白塔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歐陽華認為,可以根據個人技能稟賦分梯度、分層次開展技能培訓。“我們與江南大學合作建立‘田間課堂’,分設‘基礎班’(學習智能設備操作)和‘進階班’(學習數據分析、品牌運營)。”
《高素質農民培訓規范》《職業學校校企合作促進辦法》……近年來,湖南出臺一系列支持“新農人”培訓體系建設的政策文件。全國政協委員、湖南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蘭定國認為,要推動農民職業化,設定合理薪酬、規劃晉升途徑,促進傳統農民向現代職業農民轉型。
農村除了農民,還有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要使一批帶動力強、輻射面廣的新生代農業經營主體成為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的龍頭。”蘭定國說,可以通過保底分紅、入股參股、服務帶動等方式,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增值收益,讓小農戶“嵌入”現代產業鏈。歐陽華介紹,當地依托村辦公司,積極引入新型經營主體,建立訂單農業、土地入股分紅等利益共享機制,讓農戶與新型經營主體成為利益共同體。
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有序推進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試點”“健全承包地經營權流轉管理服務制度”。受訪對象表示,這將有利于穩定農民和新型經營主體的經營預期,可進一步穩定土地流轉關系,以縣級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為重點,做好流轉配套服務,讓各方風險共擔、收益共享。
受訪對象建議,以經營權流轉為突破口,優化土地資源配置,做活做強做特農村承包地,破解“用地碎片化”;通過完善土地、金融等配套政策,穩步有序推動農業保險增品、擴面、提標,提升龍頭農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和小農戶的抗風險能力。
如何種:用好“新勞動資料”
擺脫靠天吃飯、實現旱澇保收,關鍵是要讓實用、好用、管用的農業技術進村入戶、落地生根。目前,智慧農業前期建設成本高,物聯網設備、智能農機等投入大,一般小農戶難以承受。全國人大代表、黑龍江省五常市喬府大院農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喬文志等受訪者發現,一些年齡較大的農民不愿使用智能設備,而不同廠商的設備與系統也存在互操作性障礙,導致部署成本高、維護復雜。
對此,全國人大代表、河北省武安市淑村鎮白沙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侯二河認為,首先是要降低應用成本。例如通過“整村托管”等方式,用“代耕代種、代培代管”等農業社會化服務,將智慧農業技術提供給小農戶。此外,還可推廣“設備入股”,鼓勵企業以設備折價入股小農戶合作社,按收益比例分成。
石家莊市鹿泉區一家智慧農業工廠技術人員查看蔬菜生長情況 張曉峰 攝
智能設備應用需適應農民生活習慣。“建議因地制宜開發本土化交互系統,如開發方言語音控制系統,并將復雜參數設置簡化為‘紅黃綠’三色提示,推廣一鍵式控制等功能。”歐陽華建議,在縣級設立智慧農業服務中心,提供設備調試、數據解讀等專業服務,在鄉鎮建立智能農機共享中心,在村級培養“數字農匠”,一人輻射指導50戶農戶,不斷暢通新型農業基礎設施應用的“最后一公里”。
農業科技研發具有公共性。多位受訪者呼吁,建立農業科研財政投入長效增長機制,通過設立公益性科研與市場化應用雙軌資金池等方式,吸引社會資本參與,扭轉農業科創“重研發輕轉化”問題。蘭定國表示,要改革農業科研項目生成方式,以市場端技術需求倒逼研發端科技創新。“建立科研成果‘大地評價機制’,引入農業企業、基層農技人員等主體,對科研成果實際應用情況進行客觀評價,推動產品推廣和技術升級。”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必須推動農業產業融合發展,培育新興業態。全國人大代表、谷實生物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畜禽生物飼料研究院院長梁代華認為,要緊密對接消費需求,推動“糧頭食尾”“畜頭肉尾”“農頭工尾”等精深加工,實現以銷定產;通過區塊鏈等技術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一碼可知種植養殖記錄(如農藥使用量、采收時間)等,增強消費者信任,提升農產品附加值;發展都市農業,將體驗式農業與數據營銷相結合,通過“云認養”等方式,構建三產融合創新業態。
種什么:賦能“新勞動對象”
傳統意義上,能夠轉化為糧食、蔬菜、水果、肉類、奶制品等農產品的動植物,都是農業的勞動對象。在北大荒的數字孿生農場,當虛擬稻田與真實作物同步生長,收集、調配數據就能獲得農產品,數據已然成為農業的“勞動對象”。在呼和浩特的伊利現代智慧健康谷,從青貯收儲到奶牛健康監測,從精準飼喂到成本分析,合作牧場的養殖動態盡收眼底,數字化工具讓牧場管理“一目了然”,大模型應用使奶牛飼喂、擠奶流程、牛群舒適度、人員組織等生產經營關鍵環節的效率大幅提升。
數據也要“種”在田間地頭,“養”在牧場山林,與人們的生產生活緊密連接。全國人大代表、中國農科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所長趙立欣認為,要從構建全域農業數據資源體系、創新數據共享機制、深化數據賦能場景應用三方面出發,讓農業數據資源真正“長”出來、“活”起來。
四川省米易縣新山傈僳族鄉梯田附近的稻香咖啡,游客們品咖啡、賞美景 沈伯韓 攝
當前,農業相關數據散落在農業農村、氣象、市場監管等部門,不少企業平臺甚至各自為戰。“農業數據資源的價值最終要體現在農民增產增收上。”趙立欣建議,建立省-市-縣三級聯動數據共享機制,通過統一數據標準和安全規范,打破農業領域“數據孤島”現象,同時要在農產品溯源、產銷對接、供應鏈金融等領域,形成數據要素的示范性作用,讓現代農業更加高效、安全、精準。
新質生產力具有“綠色”本質,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必須處理好生態效益與農民收益之間的關系。云南省臨滄市是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全國人大代表、臨滄市委書記杜建輝介紹,當地部署落實節能環保技術攻關、產品研發攻關等科技攻關機制,如推出40多個產品,實現把“一根甘蔗吃干用盡”。“我們將持續探索邊疆地區農業綠色轉型發展新機制,不斷在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上下功夫。”
“把生態包袱變為綠色財富,關鍵要靠農業生產力突破性躍升。”趙立欣提出,更加重視農業領域的技術集成,推動精準農業、生態農業、設施農業等農業技術從單項技術向集成技術轉變,形成覆蓋產前、產中、產后的完整技術鏈條。
農業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要害是種子。受訪代表委員認為,有的增產增效措施僅停留在實驗室、試驗田里,要充分釋放生產力,關鍵是把良種育出來、選出來、推出去,加大高產高效模式集成推廣力度,確保糧食穩產豐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