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文君
◇宋心仿
◇劉金良
嘉賓
彭文君 國家蜂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中國養蜂學會理事長
宋心仿 中國蜂產品協會副會長、宋心仿蜂業發展基金會理事長
劉金良 北京神農之鄉養蜂專業合作社理事長
主持人
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韓松妍
蜂產業在我國農牧業中看似并不起眼,但事實上蜂產業不僅能為大眾帶來甜蜜,還是現代農業和生態文明建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樹立大農業觀、大食物觀”,蜂產業有哪些作用,體現哪些價值?養蜂技術的整體發展情況如何?蜂產業應如何實現標準化發展?本期對話邀請彭文君、宋心仿、劉金良等專家和從業者展開交流討論。
小蜜蜂不僅利生態還能促增產
主持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階段,蜂產業發揮著什么樣的作用?
彭文君:蜂產業投資小、見效快、收益高,是農牧業的特色產業之一,在鄉村振興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蜜蜂除了能為我們提供蜂蜜、蜂花粉和蜂王漿等“土特產”外,還是重要的動物源新食物資源,具有很大的挖掘潛力與利用價值,有助于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比如,雄蜂蛹富含人體必需的優質蛋白,可以滿足人們的營養需求和美好生活需要。
值得關注的是,蜜蜂是最重要的授粉昆蟲,大力發展養蜂業是我國綠色農業發展的關鍵,也是發展設施農業的重要保障。在全球農業過量施肥、施藥造成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種養結構失衡的今天,養蜂業表現出對生態環境具有保護作用的優勢,在生態系統中具有不可替代性。我國是設施農業大國,但目前缺乏野生授粉昆蟲,主要采取人工點花、振動授粉、噴粉抖粉等方式進行輔助授粉,存在成本高、果實畸形、品質差、勞動強度大等缺點。蜜蜂(熊蜂)授粉替代人工,不僅可以顯著降低生產成本、提高作物產量和品質,還能減少激素殘留,保障食品安全,促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的應用。
宋心仿:蜂產業是現代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維護生態平衡、促進農業增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全世界公認的不需要擴大耕種面積、不必要增加生產投資的最直接的農業增產增效措施。實驗與實踐證實,通過蜜蜂授粉,可使黃豆、油菜、向日葵等糧油作物的產量提高15%~37%;可使梨、蘋果、西瓜等經濟作物的產量提高15%~50%;可使草莓、櫻桃、西紅柿等大棚設施作物的坐果率提高50%~100%。蜜蜂授粉不僅能夠提高農作物產量,還能明顯改善、提升農產品品質與口感。例如,經蜜蜂授粉所產的油菜等油料作物,可提高出油率10%以上;經蜜蜂授粉所產的水果,其有效營養成分得到不同程度提升,口感明顯改善,成熟期提前5~7天,經濟效益大幅提高。另外,蜂產品還是大宗出口換匯商品,蜂產品國際市場十分活躍。
主持人:在國際層面上,我國蜂產業處于什么發展水平?當前我國蜂產品供需呈現怎樣的特點?
宋心仿:中國蜂產業在全球范圍內占據著重要位置,蜂群數量、蜂產品出口量長期居全世界首位,蜂群總量達1200萬群,占全世界蜂群數量的12.63%;蜂蜜年產量約為50萬噸,占全球市場份額的27%,連續多年位居全球第一。但我國還不是養蜂強國,總體效益還不高。人均飼養量與國外差距較大,國外每人養蜂多在幾百乃至兩三千群,而國內夫妻兩人普遍飼養120~150群,規模化、集約化程度較低。我國養蜂有流動的特點,每年轉場5至10余次,加之養蜂靠天吃飯,機械化程度較低,養蜂人比較辛苦、收入不穩定,導致年輕人不愿意干,老齡化程度嚴重,面臨后繼乏人危機。
彭文君:在蜂產品供需方面,我國是蜂產業大國,蜂蜜、蜂王漿和蜂花粉等產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第一。2023年蜂蜜價格基本維持在往年水平,但由于原料減產,蜂農收入有所下降;蜂王漿的產量普遍較高,但價格有所下降;蜂膠和蜂花粉的產量基本穩定,沒有明顯波動。中國的蜂產業發展迅速,在國際市場上占有重要地位,但也面臨著一些挑戰,如蜂產品出口價格較低、蜂農收入下降等問題。同時,蜂產品在國內市場上的需求穩定,顯示出中國蜂產業的韌性和發展潛力。
傳統養蜂模式亟待迭代升級
主持人:目前我國養蜂技術的整體發展情況如何?智能化、數字化為養蜂業帶來哪些新變化?
劉金良:我是一名“蜂二代”,從小接觸的就是傳統養蜂方式。2015年,我從父母手中接過蜂箱,創辦北京神農之鄉養蜂專業合作社。剛開始我依然沿用父輩的方法養蜂,但很快發現在傳統養蜂方式下蜂蜜產量缺乏穩定性。事實上,現在國內大部分養蜂人依然沿用傳統養蜂方式——蜂農追花逐蜜后,普遍采用“兩箱體、勤取蜜、取稀蜜、后濃縮”的蜜蜂飼養及蜂蜜生產加工方法,蜂蜜酶值低、品質差、自然芳香嚴重損失;蜂群管理上過于精細,頻繁開箱檢查,勞動強度高;蜜蜂的正常活動受到嚴重干擾,造成蜂群暴躁、攻擊性強、勞動積極性和效率低下。在此種情況下我意識到,改進養殖方式迫在眉睫。
2018年,我開始學習并嘗試應用多箱體成熟蜜生產技術養蜂,通過集約化模塊管理,科學優化蜂群結構,在原有蜂群基礎上,以“雙王快繁法”實現強群。這種養殖方式的原理就是增加蜜蜂的生存空間,增加蜂王的繁殖空間,空間有了,蜜蜂數量多了,產量自然就大了。這種技術可以突破傳統養蜂技術中的操作壁壘,一年只需取一次蜜,省時省力、高效率低成本,同時還可以提高蜂蜜的產品品質。目前,我的養殖規模已達2000余箱,收益相比于傳統養殖模式更是有了很大的提升。我父親采用傳統方式養蜂,平均200箱蜜蜂每年產出的毛利潤在12萬~13萬元。相比之下,同等的養殖數量,采用多箱體飼養,每年毛利潤能達到20萬~30萬元,甚至更高。
彭文君:北京神農之鄉養蜂專業合作社的經歷也是我國養蜂業轉型升級的縮影。我國蜂產業在由粗放化、作坊式的傳統模式向規模化、集約化的高質量可持續模式轉型升級過程中,不斷嘗試完善出適合我國蜂產業的新的養蜂技術。與此同時,近年來蜂產業的智能化和數字化將物候條件、蜜源地、蜂群、蜂農等信息整合在一起,形成全局化的可視大數據,運算分析后給蜂場的管理決策提供了技術支撐和智能化解決方案。與傳統養蜂相比,從業者不用前往蜂場就能了解濕度、氣壓、風向和風速等蜂場氣象信息,不用打開蜂箱就能監測到蜂箱重量、蜜蜂出勤、巢內溫濕度,甚至蜂王健康狀態、蜂群分蜂和病害等預警信息,從而顯著減少蜂農開箱次數,減少對蜜蜂正常生活的驚擾,實現蜂群的高效管理,降低工作強度,大大提高了管理效率。另外全數字生產流通溯源改變了傳統生產過程不透明的現狀,蜂產品從蜂箱到消費者手中全程可追溯,天然高品質蜂產品更受消費者信任。
宋心仿:盡管如此,近年來有些科技機構、企業推出了一些智能新產品,有一些產品卻難以推廣。如智能蜂箱,已研制出幾種,可是多數養蜂人接受不了,一是認為沒有必要,二是價格比較高,對養蜂生產創收作用不大。但是也有一些養蜂機械幫養蜂人解決了生產中的難題,推廣起來比較快,例如養蜂車、挖漿機等養蜂科技新設備,改善了養蜂人生產生活條件,減輕了勞動強度,提高了養蜂經濟效益,深受養蜂人青睞。
主持人:蜂種與蜜蜂飼養、授粉產業、健康產業、產品效益、鄉村振興等聯系緊密。目前我國蜜蜂種業發展的真實現狀如何?蜜蜂遺傳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工作取得哪些進展?有哪些瓶頸亟待突破?
彭文君:我國蜜蜂遺傳資源非常豐富。有原生的中華蜜蜂、西域黑蜂,還有一系列地方品種、引進品種和培育品種。近些年的研究發現中華蜜蜂具有很高的多樣性,在我國分布有7個亞種。經過第三次全國畜禽遺傳資源普查——蜂遺傳資源普查,對現有蜂種的分布、數量和特性等方面有了系統性了解。這些工作使得我們對我國蜜蜂資源現狀的理解極大加深。在遺傳資源保護方面,我國建有2個國家級蜜蜂基因庫(吉林、北京)、5個國家級蜜蜂保護區和5個國家級蜜蜂保種場,各地也分別確立了省級蜜蜂保護區和保種場,為建設全國蜜蜂遺傳資源保護體系和蜜蜂良種繁育體系奠定了基礎。在遺傳資源的利用上,我國已育成了“浙江漿蜂”“中蜜一號”等蜂種,特別是“浙江漿蜂”生產王漿能力非常突出,是我國蜂種選育成果的典型。另外,現代蜜蜂育種技術在全國范圍內高效推廣,通過建立育種技術培訓平臺和地方育種分中心,以及規范技術操作流程,現代育種技術得到了有效的傳播和實踐,推動了我國蜂產業良種化進程。
在種業發展的新時期,還有很多工作需要開展。中國農業科學院蜜蜂研究所初步構建了現代蜜蜂育種體系和全國蜜蜂育種協作網絡,但還需在全國范圍內擴展應用,并培養一批專業技術人員;對中華蜜蜂開展利用性保護,實現本土資源保護與利用的可持續發展模式;開展個性化蜂種的選育,滿足農作物授粉和蜂產品生產對專門化蜂種的需求;開展育種技術的創新與應用等。這些工作非常有意義,也亟需國家重大項目的支持,使得我國蜜蜂資源的優勢得以充分發揮,變資源優勢為種業優勢。
劉金良:以北京市密云區為例,2015年密云區建成北京西方蜜蜂育種中心,每年可培育高產蜂王2000余只,全部免費發放給蜂農,每個蜂場的蜂農都可根據養蜂數量分配到蜂王,每戶至少能分到1只,有的可以分配到8~10只。
宋心仿:國家高度重視種業,將其作為發展戰略來抓,各行各業都認識到良種的重要性。但是,比較起種植業和其他養殖業,養蜂良種化率相對滯后,當前我國各地養蜂場多數自行育王,只有少數購買良種。近年來,宋心仿蜂業發展基金會發揮自身優勢,與國家蜂產業技術體系、中國農業科學院蜜蜂研究所、吉林省養蜂科學研究所密切合作,接受良種蜂王捐贈,由基金會組織養蜂志愿者進行推廣傳播,每接受1只良種,要連續3年向周邊養蜂場散發成熟王臺500只,去年散發良種成熟王臺50萬只,今年計劃散發良種成熟王臺100萬只。
主持人:轉場蜂農靠天吃飯,化肥農藥、有害生物、天氣環境等都可能導致蜜蜂在轉場過程中遇到風險。養蜂人需要政府部門提供哪些服務幫助?在實際工作中您有哪些經驗能夠分享?
劉金良:養蜂業從古至今是靠天吃飯,氣候因素對蜂群的繁殖、出勤采集等有著直接影響。在氣候各因素中,以光照、溫度、濕度、空氣雨量和風速等對蜜蜂的影響最為突出。去年密云區天氣干旱,山上植被不開花,蜜蜂因無花粉和蜜源面臨斷糧而餓死的風險,我們合作社的蜂農都遭受了重大損失,多虧有蜂業氣象指數保險為我們做了兜底保障。保險蜂群的保費為每群60元,其中市財政補貼30元,區財政補貼18元,蜂農自繳12元。在保險期間內,按照氣象站降雨量計算的推定采蜜量小于目標采蜜量的,保險公司會按照保險合同約定負責賠償。去年一箱蜂最高補償420元,雖然不比豐產豐收時的收益,但起碼可以用這筆資金購買飼料、糖和花粉,保證蜜蜂不被餓死,還可以用這筆錢做后續的發展規劃,為我們蜂農帶來了很好的保障。
彭文君:我國部分西方蜜蜂飼養者采用轉地放蜂的生產方式,在追花奪蜜的同時,還承擔著為農作物授粉的重任。政府應搭建起種植戶和養蜂戶的溝通橋梁。養蜂人員到達放蜂場地后,及時與當地養蜂主管部門和3000米范圍內的村、場、園等部門的負責同志取得聯系,獲得當地鄉村支持,并了解當地農作物的施藥習慣和施藥動態。同時,政府應與合作社、蜂業企業、行業協會加強信息溝通,摸清轄區內蜂場數量、分布、生產現狀,做好生產管理服務。可向種植戶宣傳禁止在蜜源植物的盛花期噴灑農藥,要求施用農藥前5天通知養蜂戶做好預防措施,降低蜂群農藥中毒風險。除此之外,動物衛生監督機構應為申報檢疫的養蜂者提供轉場蜂群檢疫服務,降低蜜蜂病蟲害遠距離傳播的風險。當地蜂業主管部門要做好蜜蜂疫情監控、健康養殖技術培訓和生產指導工作,及時為養蜂戶提供信息、技術、培訓等服務,樹立“預防為主、綜合防控”的防治理念,有效控制蜜蜂病蟲害的風險。
高標準、高品質助力蜂產業提質增效
主持人:在蜂產品質量安全方面,當前的法律法規及標準是否能滿足行業發展需求?在您看來,蜂產業應該如何實現標準化發展?
彭文君:目前,我國已初步建立起由法律、法規、規章、規范性文件和技術標準等構成的蜂產品生產監管體系,將蜂蜜、蜂王漿(含蜂王漿凍干粉)、蜂花粉、蜂產品制品4類產品納入食品生產許可范圍,規定了蜂產品中的糖、水分等基礎理化指標和藥物最大殘留限量、菌落總數等安全指標及相應的檢驗方法,這對于控制蜂產品的基本質量安全起到了關鍵作用。
然而,隨著新時代背景下蜂產業高質量發展以及產業轉型升級的模式變革,以安全指標為主的標準體系已無法滿足行業發展需求和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蜂產品質量安全標準體系應更加注重對蜂產品品質及分等分級指標的控制,積極開展成熟蜂蜜、單花蜜、地理標志蜂產品等相關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的研發和制定工作,加強對蜂產品制品研究以及相關的檢驗和品質評價標準制定工作,確保蜂產品的生產、加工、儲存、運輸等各個環節都有明確的標準和規范可依,切實推動蜂產品的多元化和深加工,提高蜂產品的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
此外,實現蜂產業的標準化發展,還需推進示范蜂場和蜂產品標準化生產建設,以點帶面全面推廣,從源頭進行標準化控制,帶動蜂產業發展提質增效。同時,加強蜂產業關鍵技術研發,鼓勵支持以企業為主體,依托科研單位及龍頭企業展開科技攻關和科技成果轉化,將生產和標準制定修訂工作緊密結合,實現對蜂產品品質指標穩定性的控制和分等分級策略的實施,真正做到標準賦能,推動蜂產業向更高層次、更多元化方向發展。
宋心仿:蜂產業實行標準化,不僅是蜂產品質量的標準化,還有蜂機具的標準化、生產管理的規范化。我國蜂場單體規模小,養蜂人的科技理念與文化素養相對較低,對推行標準化興趣不高。建議政府相關部門加強指導,開展蜂農培訓教育,提升其標準化意識和執業能力,循環漸進,促使養蜂業向著機械化、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現代化發展。
主持人:在中國消費者的傳統觀念里,蜂蜜是養生滋補的好東西。但近兩年有觀點認為,“蜂蜜就是智商稅,主要成分只是糖和水”。蜂蜜到底是不是健康食品?我國蜂產品高端市場被進口品牌占據,進口的一定比國產的優質嗎?在您看來,應該如何提升國產蜂蜜的品牌影響力?
彭文君:蜂蜜是一種健康食品,其中的葡萄糖和果糖都是人體物質和能量代謝的直接供體,可以有效緩解低血糖癥狀并具有快速補充體液的作用,被廣泛應用在醫藥、食品和保健產品行業中;另外蜂蜜中還含有豐富的益生物質、多酚、氨基酸、礦物質等多種營養素,具有潤腸通便、抗氧化、抗炎、抗菌等作用,是我國傳統的藥食同源天然食品。進口蜂蜜不一定比國產的優質,我國北方地區的椴樹蜂蜜、西北地區的洋槐蜂蜜、云南的米團花蜂蜜、青海的枸杞蜂蜜、浙江的枇杷蜂蜜、海南的檳榔蜂蜜等都具有非常好的品質和功能活性。但是由于國內傳統蜂蜜生產方式導致部分國產蜂蜜的成熟度不高,品質相對較差,同時由于國內宣傳力度較小、品牌影響力低,導致我國人民群眾對本土蜂蜜了解不夠充分。目前中科院蜜蜂所正在制定成熟蜂蜜的行業標準,將通過制定新的蜂蜜標準來實現蜂蜜的分等分級和優質優價。以后仍需通過加大蜜蜂科普宣傳力度,進一步推動我國蜂蜜產品的分等分級,打造本土蜂蜜的知名品牌,提高國產蜂蜜的品牌影響力。
劉金良:目前,我的蜂場已經被評為成熟蜜生產基地,密云全區已建成國家級蜂產品標準化示范基地、綠色無公害蜂產品生產基地、成熟蜜生產基地等22個,成為全國天然成熟蜂蜜先行生產示范區。密云區政府還致力于打造“密云蜂業”品牌,聯合區內蜂業專業合作社成立了密云蜂產業聯合社,通過整合資源、強強聯合,形成集蜜蜂種業、蜜蜂養殖、蜂產品深加工、蜜蜂授粉、蜜蜂文化和蜜蜂旅游等為一體的完整產業鏈條,我們合作社的品牌也是“密云蜂業”品牌下的子品牌,就是為了擴大“密云蜂業”品牌影響力,也有利于蜂農提高收入。
主持人:除了傳統蜂產品加工,蜂產業還能有哪些創新應用?如何通過政產學研聯動加速蜂產業發展?
宋心仿:蜂產品應用非常廣泛,除去傳統的醫藥、直接飲用外,食品加工與保健品生產是蜂產品消費的主要渠道,各種糕點制作消耗蜂蜜比較多。近些年來,蜂蜜飲料、蜂蜜釀酒、蜂蜜釀醋異軍突起,特別是擰蓋瓶裝“蜂蜜水”發展迅速,每年都以翻番的速度遞增。當前,我國蜂產品的應用處于發展階段,新產品開發方興未艾、任重道遠。企業通過政產學研聯動,加快加深蜂產品開發是一條很好的途徑。充分發揮政策推動效力,調動科研院校對蜂產品研究的技術力量,開發出更多更好的蜂產品,繁榮市場,促進養蜂業發展。
彭文君:除了傳統蜂產品加工,應繼續加快蜜蜂授粉技術推廣。發展蜜蜂授粉對于加快轉變我國農業發展方式,促進農業提質增效,減少化學激素使用,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此外,還可基于蛋白質組學、代謝組學等多組學方法,結合大數據統計和機器學習,構建蜂產品新型功能成分高通量挖掘技術體系;基于新路徑方法和證據整合的毒理學安全性評價技術,建立融合高通量高內涵毒性測試、人工智能等新一代評估技術的食用安全性系統評價方法;建立蜂產品風險因子精準化脫除技術體系,為其安全高效開發利用提供安全保障;基于綠色加工技術和穩態化控制技術等,建立蜂產品規模化、梯次化和高效綠色制造關鍵技術體系,實現蜂產品的高值化、多元化及個性化利用,提高蜂產品的營養價值與經濟附加值。以交叉融合新學科響應產業業態新需求,以跨界集成新科技驅動新發展,踐行大食物觀。同時,需要構建更為完善的政策扶持體系、全產業鏈質量監控體系、蜂學科教與科普體系以及蜂產業研發體系,促進政產學研聯動,加速我國蜂產業提質增效和產業升級。
劉金良:我從進入養蜂業就一直有一個想法,密云區的蜜蜂養殖長期以來存在分散現象,具體體現在養殖區域的分布和養殖方法的多樣性上,這樣的現狀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整個產業的發展。我希望能通過整合密云區的生態資源,如林地和林場等,實現養殖模式統籌化、立體化,形成一個更大的產業集群,將蜂產業融入整個生態系統中。另外,我還在探索開展蜜蜂授粉等產業服務,這也是合作社未來的重點發展方向之一。隨著人力成本越來越高,人工授粉將被逐漸替代,蜜蜂授粉將逐步實現專業化和產業化,越來越受農業主體歡迎。
主持人:我國蜂產業資源豐富,但質量效益競爭力亟待提升,更為關鍵的是,養蜂業在促進農業增產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需要引起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為蜂農的生產作業提供支持和便利。新時期蜂產業的發展,既要對養蜂技術和模式進行升級,提高養蜂良種化率,也要及時制定修訂蜂產品標準,通過提升產品質量、文旅融合宣傳等手段提高國內蜂業品牌影響力,政府應構建更完善的政策扶持體系,為蜂農做好兜底保障,架起蜂農與各方溝通的橋梁,發揮蜜蜂授粉對農業的生態、增產作用,更要助力政產學研聯動,跨界融合生產新型“蜂+”產品,提升蜂產業附加值,推動蜂業深度融入現代農業和生態文明建設,助力踐行大農業觀、大食物觀。感謝三位嘉賓做客《對話》欄目,帶來精彩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