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我們傳承了悠久的食藥同源歷史,但是缺乏以不斷進步的現代的科學去解析其基本的科學原理,缺少對建立催生新型技術創新的關注。”11月28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孫坦在山東省東營市召開的第二屆國家藥食同源產業科技創新聯盟高峰論壇上表示。
從人工合成到屠呦呦的青蒿素,恰恰說明我國利用食藥同源優秀的傳統文化經驗不足,需要我們在現代的科學技術體系建設中從科學的層面上進行準確的解析,在技術層面上去進行監督。為此,孫坦強調,從食藥同源產業看,應由聯盟牽頭單位中國農科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組建新資源食品創新團隊,加強原始創新的科技供給,主攻產業前端。
“創新聯盟不是一個俱樂部,不是一個聯誼會,我們最終要把它設計好,落地成為新型研發機構或是可以有效提升科技創新供給的一個產業集群。”孫坦建議,要加強“三創一體”的創新鏈思路,以孵化我國在食藥同源領域的創新型企業為己任,按照問題導向、科技引領、產業驅動、政府支撐的模式,緊緊聚焦產業的關鍵問題,依靠科技水平走出一個新的協同創新、創造、創業的發展道路。應前瞻性的設置聯盟的實體化和金融行業緊密結合。產業發展雙輪驅動需要跨越資本制度,通過資本的投入,把近五年產業相關的最優秀的產學研等創新要素集聚起來,組建新型研發機構,走出產業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