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農業科研單位如何定位自身?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浪潮之下如何實現轉型發展?人才資源、體制機制如何配套實施?這些問題都是農業科研院長、所長們考慮的重點問題。從今天開始,本報將專訪農業科研院長和所長們,聽一聽他們對農業科研發展的規劃構想。
袁龍江
“農經所將按照院里的統一部署,以創新工程全面推進實施為契機,堅持問題導向,進一步理清思路、明確重點,全力推進研究所的跨越式發展。”4月10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召開科技創新工程全面推進期工作會議,中國農科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所長袁龍江在會后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據悉,成立于1958年的中國農科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以下簡稱農經所)是新中國成立最早、專門從事農業經濟和政策研究的國家級公益性科研機構。近年來,農經所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理論與實踐應用成果,為破解“三農”問題提供有力的決策支持服務,為農業經濟學科的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定位:圍繞國家重大政策需求
歷經半個多世紀的發展與變遷,農經所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研究所文化風格,凝練了“心耕學海 唯是求新”的所訓。在袁龍江看來,創新文化的建設有力地促進了農經所各項事業快速、健康地發展。
近年來,農經所通過優化學科布局,在全面分析國家重大需求和科技發展前沿基礎上,突出拓展了產業經濟與政策、農產品市場與貿易等特色學科,在農業結構調整、畜牧業轉型、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等方面研究處于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
不僅如此,農經所重點發展了技術經濟與政策、農村發展與政策等優勢學科,加大人才引進與投入,優化資源配置,在技術經濟與科技政策、農業現代化發展、農村財政與金融、農村資源環境經濟與政策等方面處于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
此外,農經所還大力培育了空間農業規劃學科新體系,強化人財物支持,在縣域經濟發展理論與方法研究方面處于國際領先水平。
據袁龍江介紹,農經所立足研究所的職能要求,瞄準產業發展需求和世界農經學科前沿,以發展農業、繁榮農村、富裕農民等國家重大政策需求為己任,以公益性、基礎性、前瞻性研究為根本,圍繞中國農科院建設“世界一流農業科研院所”的戰略目標,按照“加強自主創新、引領學科發展、服務政府決策、支撐現代農業”的發展思路,全面提升研究水平和學術影響力。
“力爭將研究所建設成為我國農業經濟與政策研究的主力軍、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農業公共政策創新策源地、國家‘三農’問題的決策咨詢中心、國家農業政策思想庫、高層次農業政策及管理人才的培養基地。”袁龍江對農經所未來的發展有這樣的定位。
發展:挖掘更大潛力和空間
在袁龍江看來,農經所還有更大的發展潛力和空間。“在體制機制創新方面,需要根據科研體制改革的新形勢,進一步探索創新科研組織模式、考核評價方式、協同創新機制,以機制創新增強發展動能。”
同時,在科研方向和重點方面,還需進一步圍繞國家重大需求進行聚焦,努力增加國際一流科技成果,提升科研成果的層級。在人才團隊建設方面,還需解決好領軍人才數量偏少、年齡偏大的問題;在科研資源優化配置方面,還需進一步提升資源使用效率,探索適合研究所實際的配置方案。
袁龍江認為,在創新工程全面推進實施之際,農經所應該作以下幾點工作。
首先,要著力調整學科布局。立足農經所的定位與使命,梳理優勢學科、新興學科和特色學科,從而形成“優勢突出、特色明顯”的現代農業經濟學科體系,把研究方向和研究重點聚焦到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戰略需求上來。
其次,要著力推進協同創新。成立中國農科院國家農業智庫,構建新型科研組織模式,加強戰略與政策研究,形成一批重大戰略咨詢報告,提出一批重大政策建議,對國家“三農”決策發揮更加積極有效的權威性影響,凸顯中國農科院決策智囊團的地位與作用。
再次,要著力加強團隊建設。調整優化現有團隊,進一步明確創新團隊的研究方向,制定人才引進與培養計劃,創新人才聘用和流動機制,為優秀人才成長創造良好的條件與環境。
此外,要著力改進評價制度。建立以科技創新質量、貢獻、績效為導向的評價體系,實行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分配政策,激發和調動全所科技人員創新活力,鼓勵和支持出好成果、大成果。
最后,要著力優化資源配置。對凝練的重大選題、實施的協同創新任務、院所決定的重大事項、人才的引進和培養等,統籌資源、重點支持,強化資源共享,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和投入產出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