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是糧食安全的基石。我國用占世界9%的耕地養活了占世界近20%的人口,得益于土地釋放的生產潛力。如何發揮科技資源與力量實現“藏糧于地”,解決“耕地要害問題”?12月15日,中國農業科學院正式啟動“沃田科技行動”,將在耕地科技創新、長期性基礎性工作、科技平臺建設等方面進行頂層設計、戰略布局,進行體系化的任務部署,促進全院耕地科技創新跨越發展,服務國家“藏糧于地”戰略,支撐解決“耕地要害問題”。“沃田科技行動”是中國農業科學院履行國家戰略科技力量職責使命,繼實施“使命清單制度”“強種科技行動”后,開展的又一項重大科技行動。
耕地“三少”問題突出
科技創新刻不容緩
提起我國耕地資源,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孔明用三個“少”來描述:“但總體看,我國耕地資源‘三少’特征凸顯,即人均耕地少,高質量耕地少,可挖潛耕地資源少。”
吳孔明介紹,在數量上,根據“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主要數據公報”,我國現有耕地總面積19.18億畝,人均耕地約1.33畝,人均水平較1996年下降0.26畝,人地矛盾日益尖銳;在質量上,據農業農村部“2019年全國耕地質量等級情況公報”顯示,全國耕地由高到低依次劃分為十個質量等級,其中,一到三等耕地僅占31%,中低產田占比高達三分之二以上,優質耕地資源十分緊缺;從生態上看,長期以來的高投入、高產出導致耕地長期處于超負荷利用狀態,化肥、農藥、灌溉、地膜、秸稈、畜禽糞污及機械等耕作活動對土壤頻繁擾動,帶來土壤質量退化、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等問題突出。
“加快耕地科技創新,加快實現耕地科學保護和利用,迫在眉睫、刻不容緩。”吳孔明說,圍繞耕地科技創新,中國農業科學院下屬10多個研究所組建了30多個創新團隊,在東北黑土地有機質提升、南方低產水稻土改良、南方紅壤酸化防治、糧食作物養分資源高效利用、農田面源污染監測、高精度數字土壤、高標準農田智能監測監管等領域取得了豐碩成果。這些創新團隊先后獲得國家級科技獎勵20余項,培養造就了一大批耕地科技領軍人才,具備啟動“沃田科技行動”的良好基礎。
“耕地就像人一樣,沒病的時候要防病,生病了要治病,要恢復健康。”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區劃研究所副所長吳文斌說,“沃田”就是讓農田肥沃,把人類賴以生存的耕地保護好、利用好,運用科技的手段解決農田的健康問題。“質量好的農田,要保育和維系它的好狀態;退化耕地,則要進行修復、治理,消減障礙因子。”
聚集“七塊地”關鍵問題
分區分類破解難題
此次“沃田科技行動”主要聚焦我國東北黑土地、北方旱地、南方水田、南方旱地、鹽堿地、設施農地和后備耕地“七塊地”的關鍵問題,集中發力。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副所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周衛解釋,不同耕地類型,面對著不同問題。比如我國東北地區長期受不合理耕作方式和單一種植制度等因素的影響,東北黑土退化與糧食生產之間矛盾日益突出,面臨著土壤風蝕和溝蝕加劇、土壤有機質下降、土壤壓實、投入報酬遞減等嚴峻挑戰。華北平原耕地面積約占全國的40%,由于長期無休閑的高強度利用、地下水超采等原因,造成耕地的耕層變淺、有機質含量降低、水肥保蓄能力差、沿淮地區澇漬等多因子障礙問題,嚴重制約了華北耕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南方旱地生態脆弱,肥力瘠薄、土地嚴重過墾。南方水稻種植區“瘦、板、爛、酸、冷”等問題日益嚴重。
周衛解釋道,其中東北黑土地、北方旱地、南方水田、南方旱地是四塊糧食主產區的耕地,此次“沃田科技行動”中新增“三塊地”,即鹽堿地、設施農田和后備耕地,這是既考慮到我國耕地保護和利用的現實需求,又是對未來發展有長遠的考慮。鹽堿地面臨著水分資源限制、耐鹽種質不足、排灌不配套、地力水平低;設施農業經常高溫、高濕,土壤板結、鹽漬化問題突出,連作障礙明顯,土傳病蟲害增多;后備耕地主要指荒地、灘涂、廢棄場地、復墾場的開發與利用。
周衛表示,針對不同耕地的突出問題,將分區分類消減障礙提升地力,在“護黑土、肥旱地、阻酸化、保水田、改鹽堿、強設施、挖潛力”上下功夫,進行“基礎研究-技術研發-產品創制-模式構建”全鏈條科技創新,突破“土壤組學、生物固氮、養分管理、秸稈還田、有機培肥、污染防控、酸化阻控、鹽堿改良、旱作節水、智能裝備”等十大關鍵核心技術,著力解決耕地重大科技瓶頸問題。
打造耕地科技戰略力量
推進耕地質量總體提升
“藏糧于地”不僅要加快科技創新,而且要強化長期性基礎性工作,定時定位發現耕地問題,摸清規律。據介紹,“沃田科技行動”重要任務之一是優化完善耕地質量聯網觀測、國家土壤肥力與肥料效益監測、數字土壤與智能監測等,構建全國高效協同的觀測監測體系,開展長期固定觀測監測和多學科定位試驗,查清不同生態類型耕地質量及其要素的演變過程與規律,著力為耕地基礎研究、技術研發、產品研制與模式構建等提供客觀真實基礎數據支撐。
中國農業科學院將建設耕地科學重大平臺,聚才聚力打造創新高地。強化科技資源整合與機制創新,建設國家耕地科學中心、耕地培育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等重大平臺,促進學科深度交叉融合和跨院跨所協同攻關,著力打造耕地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和建設耕地國家戰略人才力量。
周衛介紹,“沃田科技行動”將示范推廣1億畝耕地,輻射帶動3億畝耕地,使得耕地指標退化得到有效遏制。到2030年,示范區農田地力總體提升一個等級,也就是增產100公斤每畝,這將使得12億畝中低產田增產糧食1200億公斤。
為確保“沃田科技行動”的順利實施,中國農業科學院成立了國家耕地科學中心,周衛院士擔任耕地科技創新總首席,以此構建以國家使命為牽引、以卓越創新團隊和科學中心為實施主體、以績效為導向的重大任務聯合攻關機制,建立“戰略布局、任務牽引、團隊作戰、協同共享、多元投入、以評促研”的新工作機制。
吳孔明說,以“沃田科技行動”為牽引,中國農業科學院將集聚全院農業資源與環境、作物學、植保、農業工程與機械、信息等學科優勢資源與力量,引領帶動全國耕地科技隊伍,系統謀劃、協同作戰,攻克耕地基礎前沿科技,破解關鍵“卡脖子”難題,支撐我國“藏糧于地”戰略落實落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