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科學院黨組書記張合成28日表示,中國農科院全力支撐“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實施,取得歷史性突破。中國農業科學院始終牢記總書記“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的重要指示,把科技支撐糧食供給作為首要任務,緊緊圍繞種子和耕地兩大要害,部署推進“強種”“沃田”系列科技行動,有效支撐了保障我國糧食產量實現“十八連豐”。
“口糧與谷物高產優質技術攻關取得重大突破。”張合成介紹說,水稻育種實現品質大幅提升,“華浙優261”大幅度提高了超級稻食味優質化率,“中嘉早17”年應用面積穩居南方稻區第一位、米粉加工品質優良。小麥育種突破高產優質兼容瓶頸,優質強筋小麥“中麥895”累計推廣5100多萬畝,灌漿速率、耐熱性居黃淮麥區主栽品種首位。“中麥578”高產示范田平均畝產841.5公斤,面包品質達到進口優質小麥水平。玉米密植技術連創高產紀錄,畝產最高達1663.25公斤。大豆品種高產廣適支撐大面積擴種,“中黃13”累計推廣超過1億畝,穩居全國推廣面積之首,“中黃”系列品種黑龍江千畝方畝產超250公斤,“中豆63”創南方大豆高產新紀錄。
“耕地質量保護和用途管控能力大幅提升。”張合成介紹,科技支撐東北黑土地、北方旱地、南方水田、南方旱地、鹽堿地、設施農地和后備耕地等“七塊地”質量保護與地力提升,發力護黑土、阻酸化、肥旱地、保水田、改鹽堿、強設施、挖潛力。集成典型紅壤農田酸化綜合防控技術,六省大面積示范,實現糧食增產12%以上;創建南方低產水稻土改良與地力提升技術體系,示范區水稻畝均增產100公斤以上;建立主要糧食產區農田土壤有機質提升關鍵技術,示范區土壤有機質含量提升12%以上,增產5%以上。全域高精度數字化土壤監測系統全面建成,實現農田利用“天上看、網上查、地上管”,為高標準農田用途管控提供科學依據。
“畜禽育種關鍵技術攻關取得顯著成效。”張合成介紹說,白羽肉雞育種取得零的突破,“廣明2號”白羽肉雞生產性能達到國際水平,肉雞基因芯片育種技術領跑全球;白羽肉鴨品種打破國外壟斷,“中新白羽肉鴨”實現瘦肉率和飼料轉化率“雙高”,國產肉鴨品種出欄量占據國內市場40%;大動物育種突破“卡脖子”制約,自主育成我國首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肉牛新品種“華西牛”、肉用牦牛新品種“阿什旦牦牛”、細毛羊新品種“高山美利奴”,綜合品質國際領先。
“這十年,中國農科院牢記總書記‘加快科技體制改革步伐,破除一切束縛創新驅動發展的觀念和體制機制障礙’的重要指示,優化科技政策供給,完善科技評價體系,營造良好創新環境。”張合成介紹,通過改項目制為任務制,聚焦十大使命、凝練78項任務,舉全院之力抓好種子、耕地、生物安全、綠色低碳、農機裝備、鄉村發展等六件大事。通過開展科技創新,十年間,穩定支持經費由2.49億增長到12.9億。”張合成介紹說。
“國家作物種質庫建成并投入使用,國家畜禽種質庫獲立項批復,建成國家動物疫病防控高級別生物安全實驗室設施集群。實施農科英才工程,加強人才引育,新增10位院士,高層次人才總量達到400多人,每年培養博碩士3000多人,十年間,碩博士招生翻了一倍,在站博士后數增長了3倍。籌建全球農業首席科學家聯盟,成功把農業基因資源闡析列入國際農業科學計劃的重點領域和優先方向。”張合成介紹說,推動科研“放管服”,釋放科研人員創新創造活力。賦予科研人員更大的技術路線和人財物自主權,實施章程管理,優化院所治理體系,現代院所治理能力不斷提升。
中國農科院不斷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全力以赴建設國家農業科技創新中心、國家農業技術轉移中心、國家農業科技人才中心、國家農業科技合作交流中心和國家農業高端智庫。力爭到2025年,基本建成現代農業科技創新體系,三分之一以上學科和研究所達到世界一流水平,重大科學發現增長40%,重大技術突破增長20%,重大科技產品數量增長20%,高水平智庫報告翻一番,推動農業科技貢獻率達到65%左右。到2035年,形成農業學科領域三分之一全球領先、半數并跑的創新格局,基本實現建設世界一流院所的戰略目標,支撐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70%左右。到2050年,農業科技整體水平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對全球農業科學發展做出重大原創性貢獻,助力我國成為世界主要農業科學中心、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