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為政首,糧安天下,實施鹽堿地和戈壁等非耕地綜合利用、有效增加耕地面積是實現糧食增產的重要途徑,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端牢中國飯碗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正在召開的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員李寶聚提交了一份“關于加快鹽堿地、戈壁發展設施農業”的提案。
李寶聚表示,經過幾十年的改造、幾代人的努力,我國鹽堿地和非耕地綜合改造利用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黃泛區變成了名副其實的大糧倉。甘肅省酒泉市肅州區是戈壁農業的發源地,也是戈壁農業的主戰場,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率先探索在戈壁荒灘上建設日光溫室,利用作物秸稈和畜禽糞便發酵有機基質,結合滴灌節水灌溉技術,讓沉睡千年的戈壁荒灘變廢為寶,煥發生機,成為綠色果蔬生產的天然基地。
李寶聚在調研中發現,我國在鹽堿地和戈壁等非耕地應用過程中,還存在規劃引導不到位,盲目發展問題突出;科技創新不足,鹽堿地和戈壁設施農業專用品種缺乏;產業鏈條不完整,生產和流通保障措施不完善;政策扶持引導不夠,缺乏發展資金等方面的問題。
針對以上問題,李寶聚建議,對鹽堿地、戈壁的分布、面積、類型、鹽分含量、地下水質量和土壤質地等關鍵參數進行全面調查,評估不同區域利用潛力和限制因素。
他建議,加快選育適合鹽堿地和戈壁設施發展的特色品種,大力推廣鹽堿地和戈壁治理改良的有效做法。針對鹽堿地和戈壁的特定環境,選育耐鹽性強、生長表現優異的蔬菜或其他經濟作物品種,通過物理、化學或生物方法改良鹽堿地和戈壁的土壤質地,使其更適合作物生長,重度鹽堿條件下與基質栽培相結合,提高改良技術的適應性。
此外,要制定支持鹽堿地和戈壁設施化利用的財政金融政策,強化資金等要素保障。對參與治理、利用的企業、農戶和科研機構給予財政補貼和稅收優惠,提高參與積極性。鼓勵社會資本參與改造,形成政府、企業、社會多元化投入格局,優化資源配置,加強監督,確保財政金融政策有效實施和資金的安全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