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工廠是在一個環境完全可控的條件下進行植物生產的系統,系統中的溫度、濕度、光照、二氧化碳,以及植物的營養供應,都可以按照植物的各個階段的需求進行智能化的調控。
中國農業科學院都市農業研究所植物工廠創新團隊首席科學家楊其長介紹,“植物需要的光、溫,還有水、氣、肥,我們都可以人為的進行調控。因此在這種環境下,植物生育的周期,并且它的產量都會有大幅度的提高。”
早期的植物工廠主要用于一些園藝作物,葉菜類蔬菜的生產,現在,矮化的番茄、黃瓜,還有藥用植物等也開始使用植物工廠技術。但水稻種植使用植物工廠技術,國際上很少,因為水稻種植周期長,成本高,效益卻比較低。
楊其長說:“如果在植物工廠環境下進行水稻的育種,有可能大幅度縮短它的生育周期。剛好中國農科院錢前院士團隊,他有一個很好的矮化品種,我們兩個人在一起合作布置了這么一個實驗。從種子到收獲大概用了63天的時間,比原來的種植周期縮短了一倍以上,這就是我們第一次做的結果。”
對大多數作物來說,要想培育出新的優良種質,需要經過若干代繁殖,通常需要幾年甚至數十年時間。
楊其長表示,依靠植物工廠技術,打破了這個時空瓶頸。在供試的6個矮稈品種中,2個品種表現出較高的產量潛力,定植后45天抽穗,63天收獲,單層栽培架的綜合產量相當于畝產650多公斤。
種植周期縮短一半的水稻,好吃嗎?
科學家:相信口感不會差
楊其長說,未來人工可控環境下水稻的種植將進入城市,走進我們的生活。城市的一些空閑地帶,包括家庭屋頂、陽臺等空間,都有可能成為這種水稻的種植空間,在給城市增添綠色的同時,更增加很多人參與種植的興趣。
楊其長:“未來還有一些技術會出現,比如,收獲后一些稻子能夠直接碾成米,同時也可以通過一些技術調控它的品質,所以未來在城市里面可以有非常新鮮的一些大米,是有可能的。”
一年在自家陽臺上就能種6茬水稻,楊其長堅定的認為,這個夢并不遙遠。采訪結束時,楊其長告訴記者,雖然還沒有吃到自己的實驗成果,但相信口感不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