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農科院科研人員熱議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
5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兩院院士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中國要強盛、要復興,就一定要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努力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形勢逼人,挑戰逼人,使命逼人。我國廣大科技工作者要把握大勢、搶占先機,直面問題、迎難而上,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引領科技發展方向,肩負起歷史賦予的重任,勇做新時代科技創新的排頭兵,努力建設世界科技強國。
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在中國農科院上下引起了強烈反響,掀起了一股學習熱潮。
學習精神,深入思考發展戰略
農科院院長唐華俊指出,總書記重要講話充滿思想性、戰略性和指導性,是做好我們中國農科院創新工作的根本遵循。我們要進一步發揮中國農科院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引領作用,做好農業科技創新工程,總結改革經驗和科研組織模式,為下一步改革提供典型樣本;做好國家農業科技創新聯盟,把全國的農業科技力量聯合起來,開展協同攻關;服務國家重大需求,做好抓實鄉村振興科技支撐行動。唐華俊指出,新形勢下,農科院在研究所區域布局、學科布局和研究方向等方面還有很大調整空間,要面向國際前沿超前部署基礎研究,要面向現代農業建設主戰場,加強核心和關鍵技術研究。
“總書記對科技高度重視,我們要認識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科技思想,將全院思想統一到‘三個面向、兩個一流’上來。”中國農科院副院長吳孔明說,總書記高屋建瓴地為中國科技發展指明了方向,對中國科研如何占據科技制高點的整個路線圖,做了很深層次的思考。農科院將認真學習落實講話精神,總結過去六十年的發展經驗,以總書記講話為指導,搞清楚把農科院建設成為引領世界農業科技發展的一流科研機構的發展戰略路線圖。
農科院科技管理局副局長熊明民表示,必須加強對重大農業科技問題發展戰略研究部署,明確發展戰略和路線圖,引領農業科技發展方向。包括開展“卓越2050”農業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鄉村振興若干重大問題研究、質量興農與綠色發展重大技術問題研究等。要認真梳理重大科學問題和技術短板,謀劃重大科技項目,重點培育一批高水平重大科研成果。在前期選題凝練基礎上,加強重大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和重大科技創新任務的部署,整合科技資源,持續集中部署實施一批重大科研選題,推進原始創新。
農科院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張春義認為,研究所應當重點抓創新目標、創新路徑和創新任務。創新目標圍繞行業影響力、產業支撐力、核心競爭力來制訂;創新路徑要強調學科和技術交叉融合,方法是每個創新團隊/研究所選定一個典型目標地區,深入調研、解剖麻雀,從實踐中發現具體問題,然后抽象凝練成科學問題或技術問題,避免象牙塔里的自娛自樂。
農科院蜜蜂所所長王加啟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農科院學科體系建設和高校類似,以橫向為主,但縱向更是農科院的寶貴優勢。建議在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方面,以通用學科設置為主,如遺傳育種、土肥植保、農業機械等,建立科學中心;在關鍵技術方面,則以產業為主規劃設置,抓住產業掐脖子的關鍵技術,建立產業技術中心,引領全國產業的發展。最終形成縱橫配合的學科布局,避免顧此失彼。兩類中心相互開放流通。
“我感覺農科院科技創新的布局和推進節奏,特別是科技創新工程的實施,是符合習近平總書記講話精神的。”農科院農業信息研究所所長孫坦告訴記者,要習慣于站在世界科學的角度看中國農業科技創新和中國農科院的發展。只有強大的基礎研究才能支撐前沿站位,才能催生原始創新,才能在產業升級中發揮戰略作用。未來的中國農科院應當發揮農業科技發展的戰略引領作用。
尊重知識,全面完善人才制度
科研人員還對總書記關心的人才問題討論熱烈。
過去,在討論人才政策時,往往談的更多的是科技創新隊伍。唐華俊提醒,應當同時考慮科研管理隊伍、成果轉化隊伍和科技支撐隊伍建設和評價的問題。比如一些大型儀器設備的使用,如果沒有搞儀器設備專業團隊支撐,就不能發揮良好的科研支撐作用。這些人員的評價問題不解決,農業科研的整體水平就上不去。農科院應該主動提出好的政策建議,為國家相關的政策制定發揮作用。
“我們小時候崇尚科學,現在科學從小孩子視野中淡化了,反映出整個社會氛圍的浮躁。”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所長劉春明說,不僅科學理想在消失,科學研究氛圍也在淡化。“我們在基層感受特別深,科研管理制度不是越來越簡化了,而是越來越復雜。我們在科研上花的時間越來越少。好。基層科學家真正需要的是安心做科研,與科研人員交流,應該回歸這種狀態。”一定要把科學家從繁文縟節中解脫出來,但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農科院質量標準與檢測技術研究所研究員王靜認為,創新的核心是人才。作為團隊首席,她反思到,雖然取得了一些突出成就,但目前還存在一些突出的問題,如科技投入的產出效益不高,創造市場價值能力不足,資源分散、重復、低效、關起門搞科研等。今后將在習近平總書記講話精神的指引下,努力開闊視野,針對各領域找出現在的短板,做好頂層設計和規劃;促進人才評價機制和體制改革,完善實施人才戰略,不拘一格降人才。
作為農科院植物保護研究所所長,周雪平強調,要充分激發人才的創造活力,要創新人才評價機制,建立健全以創新能力、質量、貢獻為導向的科技人才評價體系,形成并實施有利于科技人才潛心研究和創新的評價制度,不能再將論文數量作為主要的評價指標。對年輕科技人員應加強潛能評估,對資深科技人員應加強效果評估。“年輕人應該花大部分時間在自己的科研工作上,而不是去追求‘帽子’。太多的人才‘帽子’并不利于科技創新。”
農科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研究員魏靈玲認為,隨著人工智能和物聯網技術在設施農業領域中的應用,“我們國家有條件、有機會趕超荷蘭、以色列這些傳統的設施農業發達國家”。他們正在利用所辦企業的靈活機制,吸引更多的海外優秀人才和科學家加入研發隊伍,并形成開放的創業孵化中心。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