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日報] 發展生態低碳農業,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農業現代化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2022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明確指出,建設農業強國要立足我國人多地少的資源稟賦、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時代要求,以生態低碳的發展方式推進中國式農業現代化。近日,記者就如何發展生態低碳農業,采訪了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農業資源利用與區劃團隊首席科學家尹昌斌研究員。
尹昌斌認為,發展生態低碳農業,要辯證地把握農業發展與碳減排的關系。一方面,生態低碳農業歸根結底是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應該保證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性地位,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食品可持續供給為前提,實現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農業發展模式。另一方面,生態低碳農業發展要以節能、減排為主要目標,以節約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為前提,通過優化產業布局、集成應用綠色循環低碳技術模式、制度創設與機制創新等手段,盡可能地減少農業生產、運輸和銷售全過程中的能源消耗和溫室氣體排放,同時實現農業增產與提質增效,為國家“碳達峰、碳中和”減排戰略作出應有的貢獻。隨著全球氣候問題日益顯現,極端自然天氣和自然災害頻發給農業生產帶來極大威脅,發展生態低碳農業,有利于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次生災害,增強農業食物系統的韌性。我國農業具有“人多地少”“水土資源不匹配”“資源分布不均”等鮮明特征,發展生態低碳農業,通過技術和制度創新實現資源節約高效利用,有利于彌補農業資源短缺的短板。
如何系統制定生態低碳農業發展措施?尹昌斌表示,要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推廣保護性耕作制度和節水農業、開展化肥農藥減施行動、發展智慧農業、推動農業標準化生產等綠色發展技術模式和措施,構建“控源優先、減耗為主、增匯為輔、循環利用”的低碳農業體系,提升農業資源利用效率,增強土壤固碳減排能力,促進農業生產高效率、低能耗、低碳排、高碳匯。
在控源方面,碳減排的首要目標是從源頭減量,控制生產資料的投入。具體措施包括:低碳新品種培育,比如選育高產低排、節水抗旱品種;開發利用新型肥料和農藥,提高利用效率和有效抑制土壤有機質分解,減少凈碳排放;推廣畜禽低碳養殖技術,減少養殖端的碳排放。
在減耗方面,農業生產因能源投入產生的間接碳排放占到碳排放總量比例較高。減少農業生產能耗,除了通過控源減少農業化學品投入,還要通過農機農藝的優化提升化肥、農藥等資源利用效率和節能效率。
在增匯方面,農業除了具有碳排放,還可實現對CO2的吸收、轉化和固定的碳匯功能,包括開展秸稈還田、種植綠肥、施用農家肥等,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開展保護性耕作,減少土壤有機質消耗;通過土地整治、土壤改良與修復等提升土壤有機碳容量。
在循環利用方面,構建農業生產循環體系,實現農作物秸稈、畜禽糞污、農資投入品廢棄物資源化利用;通過構建種植業、畜禽養殖業及其他產業融合發展機制,實現副產物物質能量循環流動和多級利用。
如何全面推進生態低碳農業發展?尹昌斌提出幾點建議。
建立生態低碳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加強農業碳減排基本知識、監測評估、最新科技成果的專題和技術培訓,提升農技推廣人員及管理人員管理和服務生態低碳農業生產能力。
構建低碳農業發展生態補償制度。健全農業環境法律法規體系,使得低碳農業生態補償有法可依;構建可操作性的農業碳減排生態補償框架,依據技術選擇偏好,結合受償意愿,確定差異化的補償標準;考慮農民現實需求,設計資金補償和低碳新品種、新裝備等實物補償相結合的多元化補償方式;構建補償政策落實監管體系,保障農業碳減排相關技術模式有效發揮。
健全農業碳權交易市場可持續運行機制。農業碳交易以種植業、養殖業生產活動碳減排為基礎,按市場機制調節農業經營主體的生產行為,激勵其主動采納生態低碳技術。加快總結全國農業碳權交易試點經驗,逐漸形成可借鑒可復制的經驗在全國推廣;探索建立科學完善的農業碳排放監管框架,優化農業碳源、碳匯核算方法,建立形成完善的全國性碳排放數據庫,開發形成諸如甲烷減排、化肥農藥減量減排、森林碳匯和土壤碳匯等多形式的碳交易產品。
拓展農業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一是大力發展農業生產“三品一標”,強化農業的生態產品供給服務功能,增加綠色農產品供給,推動現代農業全產業鏈標準化,促進農產品“優質優價”,帶動農業生態低碳發展。二是推進碳標簽制度以消費側選擇,引導生產側農業生態低碳轉型,將農產品全生命周期過程中所排放的碳,以標簽的形式告知消費者。另外,政府要建立財政補償、稅收優惠、綠色金融支持等扶持措施,推動形成帶動農業生態低碳發展的政策體系。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