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日報]提升中國蔬菜種業競爭力
【人物簡介】 方智遠,蔬菜育種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員。 他從事蔬菜遺傳育種近50年,他和研究團隊在20世紀70~80年代采用自交不親和系途徑育成我國第一個甘藍雜交種“京豐1號”;80~90年代育成國內首批甘藍抗病品種“中甘8號”、“中甘9號”,第二代春早熟甘藍新品種“中甘11號”和第三代春早熟甘藍新品種“8398”。這些品種比原來的主栽品種平均增產10%以上,累計推廣超過1億畝;90年代以來,利用首次發現的甘藍顯性雄性不育源,研究建立了甘藍雄性不育系育種技術體系,培育出“中甘21”等6個優質、抗病、抗逆新品種,推廣面積超過1000萬畝。 他先后榮獲國家發明一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和中華農業科技獎一等獎。 |
方智遠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約200個地市級蔬菜育種科研單位和一批種子企業,在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得到迅速發展,經過幾代育種科技人員的艱苦努力,我國在蔬菜種質資源研究、雜種優勢利用育種、抗病抗逆育種、生物技術育種等方面都取得顯著成績。目前已收集保存3.5萬份蔬菜種質資源,在世界各國中占第三位;育成4800多個通過審(認)定的蔬菜新品種,主要蔬菜品種已更新了3~4次,良種覆蓋率達到90%以上。
在與跨國種子公司的激烈競爭中,國內蔬菜種子仍占據著約80%的份額,國內蔬菜育種為我國蔬菜產業的發展、農民增收及保障廣大民眾拎穩“菜籃子”作出了重大貢獻。
作為一個參加工作近50年的蔬菜育種科技工作者,我認為當前我國蔬菜種業發展處在一個十分關鍵的時刻,2000多個蔬菜育種科技人員以及主要育種技術、種質資源大部分為科研單位和大專院校所掌握,現有的蔬菜種子企業數量多、規模小、育種創新能力不強,而跨國公司正虎視眈眈,憑其資金、技術優勢強勢進入我國蔬菜種業。在這種嚴峻形勢下,最重要的是通過產學研結合和政府的支持,加大對國內可替代進口蔬菜新品種選育的支持力度,促進形成一批能與跨國公司競爭的種子企業,盡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育種技術體系。同時加強蔬菜種業市場的監管,盡快實行蔬菜新品種登記制度,為蔬菜良種推廣、規范蔬菜種子進口提供依據。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