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農業穩定發展的風險日益凸顯
近年來,我國農業與農村經濟取得了巨大成就,糧食生產實現八連增,農民收入實現八連快。但同時,我國農業穩定發展的風險日益凸顯,主要表現在:一是頻繁發生的自然災害加大了農產品生產波動。近年來,受全球氣候變化影響,我國極端天氣事件明顯增多,水旱災害的突發性、異常性、不可預見性日顯突出。二是越來越大的資源環境壓力加大了農產品增產難度。農業生產既面臨耕地、水資源等剛性約束條件,也面臨資源質量下降、面源污染加重等多重考驗。三是凸顯的品種結構矛盾加大了外貿依存度。在食物總產量增長的同時,生產與消費在品種結構上的矛盾比較突出,如大豆產品的外貿依存度達到70%以上。四是難料的市場價格加大農產品市場風險。據統計,2000年1月—2011年12月的144個月中,蔬菜價格(28種蔬菜平均價格)有61個月月際波動幅度超過10%,水果價格(12種水果平均價格)有46個月月際波動幅度超過10%,頻頻演繹的農產品價格波動如此之大實屬罕見。
針對現實問題,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加強國內外農產品市場監測預警,穩定國內農產品市場”,就是針對近年來我國農業生產連續增長但農產品市場卻嚴重不穩這一嚴峻問題而提出來的。傳統以高產為簡單目標的農業生產技術體系,已經不能滿足農產品數量與質量全面發展的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現代農業生產技術體系目標新要求,農業技術系統已由產中為主,發展為產前、產中、產后并重并相互協同的現代產業技術系統。這其中信息技術作用將越來越大。
現代農業是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農業,市場需求分析關系復雜、因素多變,做好其監測預警,既是我國農業生產管理中的現實問題,也是科學技術研究領域中的科學難題。
今天的創新布局是為了明天的發展
農業科技對農業的增長作用是十分明確的,目前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已達到53.5%。我國糧食生產,已從連續5年下滑到連續8年增產,不僅打破了“兩豐一欠”的傳統波動周期,更是邁上了 11000億斤的新臺階。但亮麗的成績單背后,我們更應清醒地看到,糧食生產的資源要素已經繃得很緊、農業增產的基礎仍不牢固、價格政策支撐作用的邊際效應或將產生、農產品市場波動的影響逐漸增強。從長遠看,持續穩定的農產品供給能力靠什么保障?中央提出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持續增強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這是中國農業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更是中國農業持續發展的超前布局。
農業科技進步具有規律性,從農業科研投入、到取得科技成果、再到成果應用于生產,都具有很長的時滯性。取得農業重大突破性科研成果往往需要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甚至幾代人的奮斗與積累,今天的農業科技創新布局是為了支撐明天的農業發展,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加快推進前沿技術研究,在農業生物技術、信息技術、新材料技術、先進制造技術、精準農業技術等方面取得一批重大自主創新成果,搶占現代農業科技制高點。在農業信息技術、農業信息管理、農業信息分析三個領域做好超前布局。認清全球互聯網升級換代,傳感網、物聯網技術發展背景,發揮農業信息技術引領作用。著重于全面提升農業信息科技創新能力,針對我國農業管理中農產品生產與市場流通失衡、信息不對稱、產銷不匹配、經濟損失嚴重等問題,在農業信息感知獲取、農業信息智能處理、農業信息精準服務等重點創新領域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2012年,我們將在農產品監測預警方面,開展農產品全息信息編碼研究,開展智能信息采集設備研制,開展中國農產品監測預警模型與系統研建,引領我國農業信息技術發展方向。
堅持農業信息公益服務理念
中央一號文件鮮明地提出了農業科技的定位,即“農業科技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支撐,是突破資源環境約束的必然選擇,是加快現代農業建設的決定力量,具有顯著的公共性、基礎性、社會性”。這從國家最高意志上確定的農業科技工作的定位,解決了長期存在的農業科技體制改革指導思想搖擺、發展措施不力、創新機制不足的問題。
結合農業信息科技發展,一是要建立完整的農業信息學科體系,針對現代農業建設國家重大需求,揭示農業生產、經營、管理過程中的信息流規律,提出農業信息獲取、處理、傳播的系統理論、方法、技術體系,原始創新與集成創新兼顧,加強自主創新和集成創新能力建設,以掌握農業信息科技核心技術為出發點,以形成重大突破性原創科技成果為目標,組織開展農業信息科技自主創新研究,加快創新成果中試熟化和轉化應用。二是堅持農業信息公益服務理念,加強國家農業文獻信息資源戰略保障體系建設,為我國現代農業發展和新農村建設提供信息支撐和服務。根據中央一號文件中的“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發展農產品等現代交易方式。探索建立生產與消費有效銜接、靈活多樣的農產品產銷模式”等要求,加強對全國農業科技機構的科技文獻信息服務力度,加強對廣大農業生產經營者的市場預警信息服務能力,加強對各級政府部門決策咨詢的智庫信息服務水平。三是推進農業信息科技跨越發展,堅持整體提升、重點突破結合的原則,在有限的時間內,集中力量,重點突破農業過程數字化技術、農產品市場預警關鍵技術、農業智能化服務關鍵技術等。